文档详情

《说“木叶”》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发布:2025-03-28约7.04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说“木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结构——把握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2.解重点——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提能力——立足文本,拓展延伸,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任务一:我来理结构

1.学习支架——关键句、关键词

关键句:

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关键词:

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2.方法试用——找准关键句(关键词)

总结句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注意“可是”“而”

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

结尾句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过渡句

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上段尾句——

过渡句

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

独立成段的句子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3.理清结构——

发现问题(1-3段)

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是为诗人所钟爱的艺术形象。

分析问题(4-6段)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

解决问题(第7段)

总结全文,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学法有得:

得一个方法(迅速理清文本结构)——!删去例子!划记观点!整理脉络

任务二:我来明区别

活动一:作者说:“‘木叶’之于‘树叶’,不过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试用表格的形式来分析“木(叶)”与“树(叶)”。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

木?(叶)

树(叶)

明确:

?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加以分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涌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谢庄《月赋》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

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楚)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

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东晋)陶渊明《拟古?其七》?

解析: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初唐)沈佺期《古意》?

赏析: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赏析: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