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投融资研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私募股权融投资相关运作与法律框架 V1.1 二、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 6、案例:蒙牛的高速成长 6.3 私募进入及退出过程 ■ 第二步:外资进入股权重组(2002年10月完成) 二、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 6、案例:蒙牛的高速成长 6.3 私募进入及退出过程 ■ 第二步:外资进入股权重组(2002年10月完成) 二、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 6、案例:蒙牛的高速成长 6.3 私募进入及退出过程 ■ 第三步:蒙牛的二次增资 - 2003年10月MS系三家外资战略投资者斥资3523.3827万美元,购买3.67亿股蒙牛上市公司可转债。约定未来转股价0.74港元/股(2004年12月后可转30%,2005年6月后可全部转股)。 - 9月18日,毛里求斯公司以每股2.1775元的价格购得蒙牛股份。10月20日,毛里求斯公司再次以3.038元的价格购买蒙牛股份,对蒙牛股份的持股比例上升至81.1%。以上收购款项的资金其实最终都是来自二次增资资金。 二、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 6、案例:蒙牛的高速成长 6.3 私募进入及退出过程 ■ 第三步:蒙牛的二次增资 二、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 6、案例:蒙牛的高速成长 6.3 私募进入及退出过程 ■ 第三步:蒙牛的二次增资 2004年3月23日,牛根生从MS Dairy、CDH及CIC三家公司以象征性的每家1美元分别购入5816股、1846股、1054股的开曼公司股权。至此,牛根生直接控制了开曼公司6.1%的股权。 二、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 6、案例:蒙牛的高速成长 6.3 私募进入及退出过程 ■ 第四步:蒙牛上市 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香港上市,全球发售3.5亿股。其中,2.5亿股为新发股票,1亿股为MS系减持套现3.925亿元。蒙牛乳业的上市主体是开曼公司(国内的蒙牛股份是上市公司的孙公司)。按照“蒙牛”与外资系在上市前达成的协议,“蒙牛乳业”上市一年后(2005年6月),外资系握有的巨额可转债可全部行使换股权,“蒙牛”的股权结构可能发生变化。照此计算,“蒙牛”的外资系各股东将获得巨额回报。 2004年12月20日,几乎是在“蒙牛乳业”第一批可转债(30%)刚刚生效的同时,外资系已行使了部分换股权,并以6.06港元/股的高价减持168238371股,套现了10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套现的市盈率超过30倍。摩根斯坦利通过减持1.1亿股“蒙牛乳业”,套现6.7亿多港元。 二、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 6、案例:蒙牛的高速成长 6.3 私募进入及退出过程 ■ 第二步:外资进入股权重组(2002年10月完成) 2003年8月,蒙牛管理层提前完成任务。(事实上,从2002年底的16.687亿元,到2003年底的40.715亿元,蒙牛的销售收入增长了1.5倍)。 2003年9月19日,蒙牛系的A类股全部转化为B类股,持有开曼公司51%股权和投票权。蒙牛系持有蒙牛股份的股权为67.32%(67.32%=51%*66.7%+(1-66.7%),外资持有蒙牛股份为32.68%(32.68%=49%*66.7%)。 目 录 一、私募股权融投资的概念及定位 五、公司型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模式 四、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模式 三、信托型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模式 二、私募股权基金运作综述 七、离岸公司 六、SPAC及实务操作 三、信托型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模式 ■ 本章内容 1、信托型私募股权基金在国内兴起的背景 1.1 信托新政的新要求 1.2 理财市场的新需求 1.3 私募股权基金新表现 1.4 法律环境限制下的新选择 2、信托型私募股权基金面临的挑战 2.1 基金与管理人之间的关系 2.2 投资人权益保护 2.3 信托型私募股权基金生存环境较差 2.4 市场环境竞争激烈 3、私募股权投资的运作 三、信托型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模式 1、信托型私募股权基金在国内兴起的背景: - 信托新政的新要求 - 理财市场的新需求 - 私募股权基金的新表现 - 法律环境限制的新选择 私募股权基金在法律构造上讲主要有三种类型:契约型、公司型及有限合伙型。 信托型属于契约型中的一种。 三、信托型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模式 1.1、信托新政的新要求: ◆ 《2007中国金融理财报告》:从资金运作方式看,2006年贷款类信托共258只,募集资金374亿元,占69%;证券类信托130只,募集资金73亿元,占13%;股权投资类信托31只,募集资金37万元,占比7%。 ◆ 信托新政:《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