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2第5讲喜怒与哀乐遭际和家国__概括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学案新人教版.doc
PAGE
6-
第5讲喜怒与哀乐,遭际和家国——概括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看法,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诗人融入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深层内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素加以评价。重点把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看法”。
一、命题角度
常见设问方式
1.本诗第×联(句)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这首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4.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改变?请简要分析。
5.试比较两首诗歌中的不怜悯感。
审题要点定向
题干中有“情感”“思想感情”“人生追求”等字样
二、解题技法
类型一体会思想情感
(一)学问卡片
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
1.人生志向与人生道路
古代诗人的志向大多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明珠暗投;“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会是以下三种际遇: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冲突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
古代诗人的情感无非就是“喜怒哀乐”四字,同常人一样。
(1)喜乐。在古诗中很少见,让他们“喜乐”的因素大致有三方面:①自然。祖国各地大好河山美丽多姿。②国家。国家太平旺盛,百姓安家立业。③人生。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历经战乱后暂得安静,亲人(友人)团聚,回来家乡。
(2)悲愤。在古诗中最为常见,有人说,中国古代诗词是用“愁”作成的。让他们悲愤、忧愁、苦痛的因素较为丰富、困难:①国家,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②百姓,人民遭遇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③亲人,相思不得相见。④友人,恋恋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牵挂、担忧、关切。⑤历史,昔盛今衰,王朝兴替;借古讽今,由历史寄予明珠暗投、统治者昏庸、壮志难酬等。⑥人生,不得志,仕途失意,被贬谪;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年华已老,壮志未酬;客居他乡,孤独孤独;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古诗情感常见类型
类型
表现
举例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怜悯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高》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哀痛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志向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思乡
怀人
羁旅愁思,旅途劳顿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思归家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军旅生活,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儿女情长,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别离
赠酬
恋恋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贬谪
失意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遭贬后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
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人生
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然
王维《山居秋暝》
昔盛今衰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品行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二)技法归纳
1.把握古诗思想情感的四个方面
(1)抓诗题和注释等——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
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目表明本诗是一首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
(2)抓字词——找诗眼,析意象
①诗眼。即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是最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或运用了修辞手法,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驾驭了一大半。②意象。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尤其要关留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
(3)抓诗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
①写景句——抓住景物特点,揣摩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