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8讲气压带和风带学案湘教版.doc
PAGE
PAGE20
第8讲气压带和风带
必备学问
学问体系
学科素养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及其影响。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4.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5.季风的形成与分布。
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相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的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绘制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示意图。
1.三圈环流的形成与主要的气压带和风带
(1)三圈环流的成因(以北半球为例)
eq\b\lc\\rc\}(\a\vs4\al\co1(凹凸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eq\b\lc\{(\a\vs4\al\co1(①低纬度环流圈,②中纬度环流圈,③高纬度环流圈))
(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成因(以北半球为例)
①气压带
气压带名称
成因
A赤道低气压带
气流受热膨胀上升(热力因素)
C副热带高气压带
气流积累下沉(动力因素)
E副极地低气压带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迫抬升到冷气流之上(动力因素)
G极地高气压带
气流受冷收缩下沉(热力因素)
②风带
风带名称
成因
B东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
D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南风
F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1)图中A代表冬至,B代表春秋分,C代表夏至。(填节气)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缘由: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改变
(1)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分布状况
1月份,亚欧大陆上气温低,气流冷却收缩下沉,形成的气压中心M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分布状况
7月份,亚欧大陆上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的气压中心N印度(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北半球气压中心季节改变的根本缘由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柔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原来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4.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①1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
上图中的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②7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
上图中的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特点比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印度洋
性质
寒冷干燥
暖和潮湿
暖和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难
旱涝灾难
5.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限制对气候的影响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限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柔降水较稳定,季节改变小,分析如下: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压带、风带性质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限制
暖和潮湿
终年温柔潮湿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限制
燥热干燥
终年燥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限制
燥热潮湿
终年高温多雨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改变特征,详细分析如下: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压带、风带性质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限制
燥热干燥
夏季燥热干燥
冬季受西风带限制
暖和潮湿
冬季温柔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干季时受信风带限制
燥热干燥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限制
燥热潮湿
提示大气环流并非单指三圈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现象,除了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外,还包括季风环流。如在设问中出现“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时,要留意全面考虑。
点拨气压带形成的两种类型
(1)热力型
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
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①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积累下沉而成。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