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先秦时期(远古—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docx

发布:2025-03-05约1.31万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先秦时期(远古—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阶段特征】

多元一体文明格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初步奠定文明格局。

多元一体

文明格局

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秦代开始,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政治夏商西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政治

先秦时期(远古-BC22)1)

先秦时期

(远古-BC22)1)

经济商业农业: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土地公有制------土地私有制;重农政策。

经济商业

手工业:青铜时代;工商食官

工商食官到战国时期大商人出现;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春秋时期:老子道家思想体系,孔子儒家思想体系

思想

文化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道、墨、法),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科技文艺:商代甲骨文、天文历法、文学、绘画艺术

【课程标准】

1.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重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孔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考点梳理】

考点1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和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1.多元一体:多个源头文明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文明。多种文化既有独特性,也有共性。

(1)多源:中华文明在多个地域起源,多源并起。

(2)多元:每个文化区域都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

(3)一体:各文化区域相互辐射、吸收、交流,逐渐形成统一的特点,例如逐渐都以龙为图腾,都学会种粟、水稻、制陶等;中原地区日益领先,成为核心向外辐射,例如华夏族的形成。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格局(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

3.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原始农业手工业的出现发展,阶级贫富分化,早期国家形态萌芽等。

4.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典型的如商周王朝对长江中下游铜矿区的控制、甲地发现乙地的文物等。

5.早期(原始)农业推动早期文明或早期国家的发展;早期经济的区域特征明显。

考点2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特点、影响,井田制,特别注意时空观念

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内外服制度。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4.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神权和政权相结合;

②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家国同构”。

③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④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5.井田制:生产工具石制为主,少量青铜农具;奴隶制土地国有制;集体耕作(千耜其耘)方式。

考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层面①旧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与宗法制遭到破坏;

②新制雏形:通过变法运动,君主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郡县制、官僚制、什伍编户制度制定户籍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出现;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诸侯国数量减少、各地经济联系加强、法家思想奠定统一理论基础、民族交融促统一、人民渴望统一等)。

③阶级关系:随着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士阶层发展壮大冲击贵族政治;农民阶级形成。

④民族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⑤社会性质: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⑥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转型,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任能(军功爵制)。

2.经济层面⑦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井田制(国家土地所有制)的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西周时期已有萌芽);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模式)。打破工商食官,私商发展,重农抑商。

3.思想层面⑧思想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