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沙眼衣原体诊断研究进展 .pdf

发布:2025-03-23约7.89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沙眼衣原体诊断研究进展--第1页

沙眼衣原体诊断研究进展

摘要沙眼衣原体感染在人群中很普遍,

但临床上并未引起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

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进展,着重介绍了分

子生物学技术在检测沙眼衣原体中的应用,

并提出了诊断沙眼衣原体的新的扩大的金

标准。

沙眼衣原体感染是发展中国家可预防

的致盲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西方工业化国

家最常见的性病。CT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

胎儿感染CT可致新生儿结膜炎、新生儿和

小婴儿肺炎,以及其他并发症如获得性反应

性关节炎、Retier’s综合征[1]。由于CT

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所以常易漏诊。近

年来在确诊CT感染方面进展迅速,本文将

其综述如下。

CT的形态学检查

最初诊断CT感染的实验是吉姆萨染色。

这种方法在CT被分离出来前50年就开始应

用,通过证实被感染细胞内CT包涵体的存

沙眼衣原体诊断研究进展--第1页

沙眼衣原体诊断研究进展--第2页

在而判断是否感染CT。但是由于其敏感性和

标本收集上有困难,未能成为一种常规检测

方法。此种涂片染色的标本要求必须有大量

的上皮细胞,而镜检也较费时,同时也受观

测者的主观影响。在诊断男性尿路感染时敏

感性较低,其阳性率仅为培养证实CT感染

的15%。但是在诊断新生儿CT结膜炎时,

Giemsa染色镜检被认为是简便、易行而敏感

的一种方法,50%-90%的涂片可见胞浆内包

涵体及大量多形核白细胞。也可将刮片标本

用甲醇固定,碘染色后镜检,因CT包涵体

含糖原,遇碘呈棕褐色,即阳性。

CT的细胞培养

1956年我国汤非凡教授首次在世界上

用鸡胚卵黄囊培养CT获得成功。10年后,

组织细胞培养CT成功。从病人组织中分离

CT,长期以来都被作为一种确诊试验,但是

非百分之百敏感,培养失败常由于标本多变

或标本收集方法不当而引起。

培养细胞现多常用McCoy细胞或

Hela-229细胞株,BHK-21细胞也对CT易感。

最初操作时使用X线照射过的McCoy细胞,

沙眼衣原体诊断研究进展--第2页

沙眼衣原体诊断研究进展--第3页

现常用放线菌酮处理过的单细胞层。细胞培

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一步是将接种物离

心进入培养的单细胞层内,然后所有细胞在

35℃孵育48-72小时,进行Giemsa染色、

碘染色或单克隆荧光抗体染色,在光学显微

镜下寻找CT包涵体。虽然此方法特异性高

达100%。因受标本采集、保存、转运和培养

等许多因素影响,多数研究显示敏感性仅为

52%-92%[]。

CT的抗原检测

一、酶免疫测定此方法是将酶与单克

隆抗体用交联剂结合起来,形成酶标抗体,

检测标本中有无CT抗原。如有CT抗原,则

与酶标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加入酶的底物,

底物被酶催化生成可溶性或不溶性呈色产

物,即为阳性。可用肉眼或分光光度计定性

或定量,其敏感性为93%-98%,10分钟可出

报告。

二、直接荧光抗体试验此方法是利用

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标本中有无CT

抗原。其诊断新生儿CT结膜炎的敏感性高

达95%-100%,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