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篮球——行进间运球课时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四年级小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设计
课的构思与设计
一、指导思想
在“健康第一”理念指导下,本课以2011年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新课标内容标准为依据,在充分体现小学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的设计主要是以人教版教科书中小篮球内容为载体,以行进间运球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已掌握原地运球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行进间运球技能的同时,以各种形式的练习方式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善于体验、思考、讨论、发现,主动学习并获得技能。
二、教材分析
小篮球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体能,提高对球体的感知能力以及人与球体的距离感、空间感、速度感、距离感等能力,培养果敢、机敏、顽强等心理品质,提高抗挫折意识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价值。行进间运球是篮球运动中最为基本的技术动作之一,行进间运球主要包括行进间直线运球和曲线运球,都是本水平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的技能,在掌握篮球运球技能的基础上,突出篮球运动的游戏性、竞争性和集体性,激发学生参加篮球锻炼的兴趣,提高篮球活动能力。
三、学情分析
水平二的学生活泼爱动,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三年级时已学过简单的拍球、原地投篮等游戏,具有一定球性基础。通过单元教学,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正确的手触球部位,但还有拍打球的现象。所以通过小篮球活动能力的练习,配合专项辅助训练和游戏,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
四、本课特色
1、注重整体教学,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球类运动是青少年普遍喜欢的体育活动,篮球更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根据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教学中对每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确保全体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2、实施层次化分组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由原地运球向行进间运球过渡,体验不同触球部位,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再到观看展板—分组练习直线运球(慢到快)—正误对比纠错—改进练习—曲线运球,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整节课结构严谨、环节过度自然、过程比较流畅,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3、以不同类型的运球游戏贯穿全课,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寓教于乐,逐渐掌握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
小篮球——行进间运球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三课时 1、小篮球——行进间运球 2、课课练:趣味“O”型跑
教 学
目 标
1、85%的学生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在10米—15米的距离内不失误并能较为流畅的完成。15%的学生在5米—10米的距离内能较为流畅的完成。
2、发展上肢力量、奔跑能力,提高协调能力。
3、积极参与锻炼,感受协作互助的快乐,提高团结协作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手触球的正确部位
难点:按拍球的力量与身体协调配合,跑动时的脚步与运球的协调配合。
教学准备
篮球若干、自制篮球托若干,
小展板1个、录音机1台
安全
措施
教师:课中语言提示。
学生:准备活动充分,同伴提醒。
结构
学习内容
师生活动
教学组织与要求
练习时间
练习次数
开始部分
︱
︱
︱
14分钟
︱
15分钟
一、课堂常规
教师宣布本课内容:
1、篮球——行进间运球
2、课课练:
趣味“o”型跑
二、队列练习
三、小球操与球性练习
四、原地运球练习
1、原地高姿运球
2、原地低姿运球
3、尝试不同方式的运球
五、从原地运球至行进间运球的过渡
1、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要求,对学生进行激趣鼓励。
1、教师口令清晰、声音洪亮。
2、学生注意力集中、动作准确到位。
1、教师语言引导,师生共同练习。
2、教师提示动作要领。
1、教师提示动作要领、学生积极参与。
2、教师巡回辅导,帮助学生纠错提高。
3、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展示。
1、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不断提高要求。
3、练习方式:
原地运球3次后,单手将球推送给同伴。
原地运球2次后,单手将球推送给同伴。
原地运球1次后,单手将球推送给同伴。
集合队形为:四列横队,
男生在前,女生在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1)
要求:快、静、齐,精神饱满。
内容二、三、四组织形式:
学生呈广播体操队形散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2)
要求:1、动作到位,充分活动身体各部位。
2、积极练习,注意动作要领。
组织形式如图3:
?→←???→←????→←?
?→←???→←????→←?
?→←???→←????→←?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