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docx

发布:2025-03-19约3.65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教学背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充满了未知和探索的乐趣。本教学案例以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氧气的性质为主题展开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授课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科学知识和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对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还处于初步了解阶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些化学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经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过程,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1.对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和描述。

2.理解氧气化学性质的活泼性。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合反应的概念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要点。

2.实验探究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及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火柴、木条、硫粉、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氧气的相关图片、实验视频等资料,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氧气相关的图片,如医院急救病人、火箭发射、动植物呼吸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氧气的性质。

2.提问学生:你们对氧气有哪些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10分钟)

1.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并闻一闻气味,引导学生总结出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提出问题:如何比较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大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然后讲解可以通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3.演示实验:将一集气瓶氧气倒扣在水槽中,观察瓶内水面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得出氧气不易溶于水的结论。

4.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三)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25分钟)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介绍实验仪器和药品,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点燃木炭后要缓慢伸入集气瓶中,防止氧气逸出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并写出化学方程式:C+O?点燃CO?。

-提问学生: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什么不同?让学生理解氧气浓度对燃烧现象的影响。

2.硫在氧气中燃烧

-同样介绍实验仪器和药品,提示学生注意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实验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且用量不宜过多。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写出化学方程式:S+O?点燃SO?。

-让学生比较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差异,进一步体会氧气的助燃性。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强调铁丝在氧气中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