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表药的课件.pptx

发布:2025-03-13约6.24千字共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概述

口含义: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口性能特点:多味辛,辛散轻扬;

多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治愈表证,《黄帝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此外,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概述

口适应证:主要用治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等。

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概述

分类

□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治风寒

表证,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清涕,脉浮紧等。

□2、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主治风热

表证、温病初起,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等。

概述

选药及配伍:

口1.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

口2.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邪,故应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而恰当地配伍祛暑、化湿、润燥药。

□3.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助阳、养阴、补血药配伍,以扶正祛邪。

□4.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概述

【使用注意】

□1.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2.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3.且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现代药理】

口解表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汗、解热、镇

痛、抑菌、抗病毒及祛痰、镇咳、平喘、利尿等作用。

口部分药物还有降压及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的作

用。

概述

辛温解表(发散风寒)药

口性能特点:

多味辛性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

口适应范围:

1.外感风寒表证。

2.部分药还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因为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

口[来源]为麻黄科

(Ephedraceae)植物中麻黄

Ephedraintermedia

SchrenketC.A.Mey.、草

麻黄Ephedrasinica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Bunge的干燥

草质茎。

麻黄《本经》

麻黄

口【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口【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黄

麻黄【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

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临床应用】

□2.咳嗽气喘

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

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以复

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

麻黄【临床应用】

□3.风水水肿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

(《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口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口1.风寒感冒。

口2.咳嗽气喘。

口3.风水水肿。

麻黄【适应证】

麻黄

口【用法用量】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麻黄绒作用缓和。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

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口【处方用名】

生麻黄、净麻黄(生用,辛散作用较强)

水炙麻黄(炒时加清水,辛散作用缓和)

蜜炙麻黄(用蜂蜜拌炒,辛散作用减弱,且有润肺之功)

麻黄【按语】

□1.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自从汉代《伤寒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