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案3(活动导向型).doc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案3(活动导向型)
一、课程标准:
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二、学习目标:
了解西欧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建立的过程及特点;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产生的原因及他们对西欧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理解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等概念。
认识到近代欧洲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从奴隶社会的“奴隶是他人之物”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为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的过程中,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时至今日自由平等依然是我们追求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建立
难点:租地农场、手工业的发展、商人地位的变化产生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回顾第三单元知识,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确立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中世纪晚期(11--15世纪),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活动一:学生阅读本课第一子目第1至4段,思考欧洲农村土地发生什么变化?
1.根据提示结构图梳理出欧洲农村土地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改变,即庄园衰落、瓦解,租地农场出现的背景。
2.结合教材61页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材料,理解归纳租地农场的特征。
活动二:学生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第5至7段,思考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3.根据提示梳理手工工场的建立过程,明白手工业经营方式的改变与农业的进步有关,手工业经营方式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4.阅读教材第6段和62页相关史事材料,理解归纳手工工场的特征。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活动三:阅读课本第二子目,思考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哪些变化?
1、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第一段和63页相关史事材料,了解农村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
2、市民阶层的出现
阅读材料,了解城市居民的地位变化,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三)课堂小结: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四)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