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微课几点思考.doc

发布:2017-06-13约4.33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微课的几点思考 范 宇 渝中区人和街小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微课”已经越来越被我们熟知。什么是微课可谓见仁见智,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国外可汗学院的成功,以及由此演变并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的翻转课堂,似乎预示着微课的出现,将会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模式变革。但事实真是那样吗?在理论学习了不少知识之后,结合自己所见的教学实际,我对微课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有多少老师在用微课? “微课”风已经刮了不少时候,最初引进这理念时,不少专家和老师都是信心满满。但多年之后猛然回头,却发现一个难以理解的事实:无论“微课”之风在各类宣传、培训上刮得有多猛烈,等真正在教师的课堂上时,已经是悄无声息。我所处的西部地区,就连各类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上,运用了微课的老师都是寥寥无几。更不用说普通的课堂教学了。仿佛在老师只是在培训学习中承认微课的优势,而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却自动将他过滤掉了。虽然难堪,确是事实。微课的理论终究就是理论,成为了让老师们欣赏的“风景”,而不能直正落地开花。 为什么呢?仔细分析一下,不外乎技术与意识两方面的原因。 技术方面,软硬件似乎都有不少困难:观看微课,那么相应的硬件就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微课进入课堂,学生、老师就必须要人手一台设备。这在现阶段的确不现实。而在软件方面,除了录制需要,想要学生能很方便的使用,还需要依靠一个便于使用操作观看的平台。这也是一个相当麻烦的问题。 在意识方面,更多的老师是将微课视为负担:上了年纪的老师,因为自身条件的原因,对现代技术的学习比较困难;中年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已的教学风格,要推翻原有模式重新构建,繁重的工作让他们无暇去做;年轻老师本身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但没有系统理论,也没有现成素材与示例的微课不太会成为他们选择的学习目标。他们更愿意学习那些系统的,有大量实例,也能从老教师那儿获得帮助的传统模式。另外,社会大环境,让家长理念中的信息技术几乎等同于打游戏。有了先入为主的误区,无论是微课还是翻转课堂,都很难被家长们所接受,更不用谈推广了。 哪个学科在微课运用上更有优势?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说干脆就别用微课了?当然不。发现了困难,自然也就能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在现阶段,尤其是在我们的西部地区,信息技术学科无疑是推行微课最适宜的桥头堡,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计算机是信息技术课的必备条件,而且在现阶段的计算机,对微课视频的播放都不会存在任何问题。软件方面,我们也能够采用多种途径解决。仅仅依靠上课必须的多媒体电子教室(如“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也能实现微课视频的分发和使用。而且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更不存在问题。无论是Camtsia Studio、Snagit等录制软件的使用,还是PPT、EDIUS等工具的制作,都是熟练甚至精通的。制作微课,在他们手中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以上的种种,决定了信息技术学科在微课实践中的优势地位。在其他学科为解决微课实施各种困难而纠结的时候,我们正该发挥好我们的优势,大步向前。 在哪里用微课? 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引入新课、探究新知、总结归纳、强化巩固、课堂检测五个环节。个人认为,微课的理念是面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引入、总结和强化巩固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与微课理念不合。而探究新知的环节,如果让学生用微课学习,照录像一步步去做,对他们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只有课堂检测环节,学生的差异性会明显出现。有的学生作业完成迅速,完全有时间和能力去尝试更高的要求;有的学生仅仅能将作业在规定时间完成;有的学生一知半解,做到一半便无法继续;甚至有时会出现个别学生课堂上不听讲,根本不知道如何入手。如此众多的情况,要靠老师一张口,一双手,根本无法面面俱到。这正是微课的用武之地。 将微课运用于作业阶段有很多好处:一是学生不再被“一刀切”,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二是可以重复学习,对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直到弄明白为止;三是解放了教师,让教师不再为同样的问题重复讲解,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特别需要帮助的学生。 这样看来,信息技术学科录微课,用微课,真的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我们应该借着微课的东风,改革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课堂向信息化的方向更进一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