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docx

发布:2025-03-20约5.13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具体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详细地点]

3.沉井概况:

-本工程沉井为[沉井类型,如圆形沉井、矩形沉井等],外径[具体尺寸],内径[具体尺寸],沉井高度[具体高度]。

-沉井基础位于[地质情况简述],地下水位[水位深度]。

-沉井主要作用是作为[具体用途,如建筑物基础、地下构筑物等]。

二、观测目的

1.监测沉井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和位移情况,及时掌握沉井的变形状态,为施工安全提供依据。

2.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验证沉井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优化施工工艺,确保沉井施工质量。

3.预测沉井最终沉降量和位移值,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参考,避免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造成不利影响。

三、观测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20)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3.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文件

四、观测内容及方法

1.沉降观测

-观测点布置:

-在沉井外壁周边均匀布置沉降观测点,观测点数量不少于[X]个。观测点采用[观测点材料及制作方式,如φ20mm钢筋,顶端磨圆并涂上红油漆],埋入沉井外壁混凝土内,埋深不小于[具体深度]。

-同时,在沉井内部设置基准点,基准点应选择在不受沉井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采用[基准点材料及制作方式,如在坚固岩石上凿出平面并埋设不锈钢标志]。

-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仪进行沉降观测,水准仪精度不低于DS05级。

-观测前应检查水准仪的i角误差,确保观测精度。

-每次观测应在相同的观测路线上,由同一观测人员操作,使用同一仪器和标尺,按照固定的观测顺序进行。

-观测时应读取水准仪的前后视读数,计算出各观测点的高程,并与初始高程进行比较,得出沉降量。

2.位移观测

-观测点布置:

-在沉井外壁周边及附近稳定的建筑物、地面等位置设置位移观测点。位移观测点采用[观测点材料及制作方式,如不锈钢标志],并做好明显的标记。

-位移观测点应与沉井沉降观测点同时布置,且相互对应,便于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

-观测方法:

-采用全站仪进行位移观测,全站仪精度不低于[具体精度等级]。

-观测前应进行全站仪的校准和调试,确保仪器精度。

-每次观测应在相同的观测环境和条件下,由同一观测人员操作,使用同一仪器,按照固定的观测方法和程序进行。

-观测时应测量观测点的三维坐标(X、Y、Z),并与初始坐标进行比较,计算出各观测点的位移量和位移方向。

五、观测频率

1.施工期间:

-在沉井下沉初期,每天观测[X]次,密切关注沉井的沉降和位移变化情况。

-当沉井下沉速度较快时,应适当增加观测频率,每[具体时间间隔]观测[X]次。

-当沉井下沉接近设计标高时,观测频率可适当降低,每天观测[X]次。

2.停止下沉后:

-停止下沉后的[具体时间段]内,每天观测[X]次,观察沉井的稳定情况。

-如沉井在停止下沉后仍有沉降或位移变化,应继续增加观测频率,直至沉井稳定。

六、观测数据处理

1.数据记录:

-每次观测后,应及时将观测数据记录在专用的观测记录表中,记录内容包括观测日期、观测时间、观测点编号、高程或坐标值、仪器型号、观测人员等。

-记录数据应清晰、准确,不得涂改。如有错误,应在原记录上划横线,并在其上方填写正确数据,同时注明修改日期和修改人。

2.数据计算:

-根据观测记录,计算各观测点的沉降量和位移量。沉降量计算公式为:$S=H_0-H$,其中$S$为沉降量,$H_0$为初始高程,$H$为本次观测高程。

-位移量计算应根据全站仪测量的坐标值,采用坐标增量法计算各观测点在X、Y方向的位移分量,然后通过勾股定理计算出总位移量。位移量计算公式为:$\DeltaD=\sqrt{\DeltaX^2+\DeltaY^2}$,其中$\DeltaD$为总位移量,$\DeltaX$为X方向位移分量,$\DeltaY$为Y方向位移分量。

3.数据整理:

-将计算得到的沉降量和位移量整理成表格形式,以便直观地反映沉井的变形情况。表格内容应包括观测日期、观测点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