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溶液和胶体溶液.ppt

发布:2024-07-28约2.3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稀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的渗透压小结1、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粒子的大小,2、区别溶液和胶体的简便方法是丁达尔效应。(二)、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溶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原因如下:(1)Brown运动:溶胶的胶粒的直径很小,Brown运动剧烈,能克服重力引起的沉降作用。(2)胶粒带电:同一种溶胶的胶粒带有相同电荷,当彼此接近时,由于静电作用相互排斥而分开。胶粒荷电量越多,胶粒之间静电斥力就越大,溶胶就越稳定。胶粒带电是大多数溶胶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稀溶液的通性,或者称为依数性(colligativeproperty):稀溶液蒸气压的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和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中溶质的独立质点数有关,而与溶质的本身性质无关。渗透(osmosis):由物质粒子通过半透膜单向扩散的现象。半透膜(semipermeablemembrane):在两个不同浓度的溶液之间,存在一种能有选择地通过或阻止某些粒子的物质。图1-2渗透压示意图渗透压(osmosispressure):为维持只允许溶剂通过的膜所隔开的溶液与纯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胶体溶液分散相与分散介质概念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就构成分散体系。其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1.分子分散系(溶液)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彼此混溶,没有界面,是均匀的单相,分子半径大小在10-9m以下。通常把这种体系称为真溶液,如CuSO4溶液。2.胶体分散系(胶体)分散相粒子的半径在1nm-100nm之间的体系。目测是均匀的,但实际可能是多相不均匀体系。3.粗分散系(浊液)当分散相粒子大于100nm,目测是混浊不均匀体系,放置后会沉淀或分层,如黄河水。(一)溶胶的光学性质—Tyndall效应1869年Tyndall发现,若令一束会聚光通过溶胶,从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这就是丁达尔现象或Tyndall效应。其他分散体系也会产生一点散射光,但远不如溶胶显著。一、溶胶的性质夜晚用手电筒照射夜空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密林中?空气也是胶体吗?是的。叫气溶胶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二)溶胶的动力学性质—Brown运动1827年植物学家布朗(Brown)用显微镜观察到悬浮在液面上的花粉粉末不断地作不规则的运动。后来又发现许多其它物质如煤、化石、金属等的粉末也都有类似的现象。人们称微粒的这种运动为布朗运动。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现象的本质没有得到阐明。1903年发明了超显微镜,为研究布朗运动提供了物质条件用超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溶胶粒子不断地作不规则“之”字形的运动,从而能够测出在一定时间内粒子的平均位移。通过大量观察,得出结论: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其运动激烈的程度不随时间而改变,但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三)溶胶的电学性质电泳在外电场作用下,带电胶粒在介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从电泳的方向可以判断出胶粒所带电荷。大多数金属氢氧化物溶胶向负极迁移,胶粒带正电,称为正溶胶;大多数金属硫化物、硅酸、金、银等溶胶向正极迁移,胶粒带负电,称为负溶胶。本质:胶粒的定向运动二、胶团的结构胶粒的结构比较复杂,先有一定量的难溶物分子聚结形成胶粒的中心,称为胶核;然后胶核选择性的吸附稳定剂中的一种离子,形成紧密吸附层;由于正、负电荷相吸,在紧密层外形成反号离子的包围圈,从而形成了有带与紧密层相同电荷的胶粒;胶粒与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形成一个电中性的胶团。胶核的选择性吸附胶核吸附离子是有选择性的,首先吸附与胶核中相同的某种离子,用同离子效应使胶核不易溶解。若无相同离子,则首先吸附水化能力较弱的负离子,所以自然界中的胶粒大多带负电,如泥浆水、豆浆等都是负溶胶。例1:AgNO3+KI→KNO3+AgI↓过量的KI作稳定剂胶团的结构表达式:[(AgI)mnI–(n-x)K+]x–xK+|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