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pdf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
力抽象概括能力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
一。加之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就有较强的概括能
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既要能抓住问题的特征,又要能自觉地排除
一些非本质因素的干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
力。还要有发现问题中条件的细微变化的能力,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和
切入点,从而进行尝试和突破。然而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导致一
些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
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会把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
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在概括文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在学完
每一节课后,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后概括,这种概
括不是简单总结,而是要高于课本知识。经过概括后的知识要便于学
生记忆和掌握。
比如说,“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有时候用“作商”比较法,
有时候用“作差”比较法,这种方法也常常用在抽象函数的单调性证
明中,但学生不一定能很快地接受及分辨清楚。为了改善这样的情况,
教师可以把这两种思路讲完后,进行总结
归纳。
1、如函数f(x+y)=f(x)·f(y)中,当x0,f(x)0
时,这种形式常常采取“作差”比较,且与0比较大小。
2、如函数f(xy)=f(x)+f(y)中,当x1,f(x)0时,
这种形式常常采取“作商”比较,且与1比较大小。这样概括后,学
生对抽象函数的两种形式能基本掌握,并且能很好地运用它们。这种
对相应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不仅是学习的需要,在今后的生活和工
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归纳概括
能力。
二、在“概念”和“公式”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数学公式
反映了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是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的依据,也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
生对数学概念的概括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知道概念,更重要的
是怎么把具体的概念用到抽象的数学解题过程中。
比如说,学习“棱柱”的时候,可以分几个步骤:1、先举出一些
物体,如三棱镜、书本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
(主要是线面的关系)。
2、通过抽象,提出物体本质属性的各种猜想和疑问,运用转化、
举反例等方法对于题设进行证明和推断,肯定或否定某些共同属性,
以确认其本质属性。
3、让学生举出实例,将上述本质属性类比推广到同类事物,概括
形成棱柱的概念,并用定义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可将零散的、杂乱
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概括成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以促进学生概括
能力的提高。
公式的应用是对学生将具体的抽象到解题中的一个应用,对公式
的概括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不免存在学生记不住公式或记
住公式不会应用的现象。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对诱导公式的
记忆就使很多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概括,把诱导公式概
括为十个字:“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这样便于记忆,学生理解起来也会减少不少麻烦。又如学习排列
组合、二项式定理时:加法原理、乘法原理各适用于什么情形?有什
么特点?可以归纳为:“加法分类,类类独立;乘法分步,步步相
关”。
三、在类比和联想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数学的完整性和
严密性,使得数学结论和方法都具有相关性和相似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相关性和相似性,采用类比和联想的方法,才能
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许多新的结论或新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常常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公式、性质,类比、猜想未知的公式和性质。先类
比,然后提出问题,最后给予证明。这样得出的结论不仅便于学生记
忆,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增强了学习的自信
心,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享受到了成功的
喜悦,为今后的创造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死记硬背是一种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
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
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
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