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检查指标培训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Hb) 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平均值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 红细胞参数 * 红细胞计数 和 血红蛋白 Hb(g/L) RBC(×1012/L) 男性 120~160 4.0~5.5 女性 110~150 3.5~5.0 新生儿 170~200 6.0~7.0 * 按Hb 30、60、90、正常低值将贫血分四级 红细胞参数 * 生理性贫血: 3个月~15岁以前的儿童,比正常成人低10%~20% 部分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妊娠中、晚期,血液稀释 病理性贫血: 生成减少 破坏过多 丢失过多 红细胞参数 * 1)大细胞性贫血: 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抗代谢药物导致的贫血等。 2)正细胞性贫血: 再障贫血、骨髓病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继发性贫血。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病贫血等。 红细胞参数 * 相对性增多: 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量减少,红细胞相对增多,多为短暂性的 病理性增多: 各种原因导致EPO增多,从而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缺氧、肿瘤性(肾癌)、非肿瘤性(以肾脏疾患为主) 造血系统疾病所致的红细胞生成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参数 * 白细胞三分类: 小细胞区:淋巴细胞 大细胞区:中性分叶粒、杆状粒、晚幼粒 中间细胞区:嗜酸粒、嗜碱粒、单核、原始、幼稚 白细胞五分类: 中性粒(N)、淋巴(L)、嗜酸粒(E)、嗜碱粒(B)、单核(M) 白细胞参数 *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 下午较早上升高 应激状态(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活动后、饱餐、高温严寒等) 病理性: 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时明显,严重感染可下降) 严重组织创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心梗、溶血) 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 不要刻板认为:中性粒升高即是细菌感染的表现! 白细胞参数 * 中性粒细胞减少(<1.5) 感染(革兰氏阴性菌、病毒) 血液系统疾病 理化损伤(X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质) 单核-巨噬系统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 警惕 感染 白细胞参数 * 淋巴细胞增多(>5) 儿童时期(6~7岁后才逐渐下降) 感染(病毒、结核杆菌等) 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 再障 淋巴细胞减少 接触放射线 应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后 HIV 白细胞参数 *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应激状态、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肿瘤及传染病 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白细胞参数 * 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后成为巨噬细胞) 增多:感染(急性感染恢复期),粒细胞缺乏 恢复期 减少:再障,肿瘤侵犯骨髓 白细胞参数 * 血小板计数(PLT)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血小板比容(PCT)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血小板参数 *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100~300×109/L ) 减少程度 血小板计数 出血倾向 轻度减少 80~100 无明显出血倾向 中度减少 50~80 创伤后存出血风险 重度减少 20~50 存自发出血可能 极重度减少 20以下 易致自发出血 白细胞参数 * 血小板减少症诊治思路: 生成减少障碍:造血功能受损 破坏过多:抗体产生、脾亢、体外循环、药物 消耗增多:DIC、术后凝血功能障碍 分布异常:脾肿大 假性减少:EDTA抗凝剂诱导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参数 * 血小板增多 原发:血液系统疾病 继发:炎症、缺铁贫、肿瘤早期、大失血及溶血后、 脾切除后、骨髓抑制后“反跳” 血小板参数 * 乙肝病毒学检验 乙肝抗原系统简介 乙肝五项检验的意义解读 HBV DNA载量 * 乙型肝炎病毒-HBV POL乙肝病毒聚合酶 POL LHBs MHBs SHBs HBs antigen Partially double- stranded rc DNA 42 nm (Smallest known DNA virus) HBsAg HBV DNA HBcAg HBeAg 42nm 乙肝病毒(HBV)是怎样构成的? * 乙肝五项检验的意义解读 * HBV DNA载量 单位:IU/ml,copy/ml,log10IU/ml 1 IU/ml = 5.6 copies/ml 下降1个log10是指与原来相比下降10倍 下降2个log10是指与原来相比下降102倍 *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将成为慢性疾患的可能性取决于一个人受感染时的年龄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