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pdf

发布:2024-12-27约1.48万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式现代化的史学观照”笔谈

“中国式现代化的史学观照”笔谈

编者按:众所周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阐释有多种维度,其中历史维度不可或缺。

休谟指出:“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

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有鉴于此,本刊特邀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

教授马敏先生,知名中国近代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彭南生教授和南开大学历史

学院王先明教授等三位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从史学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最新阐释。

本刊希望这样的阐释不仅能增加“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价值并打开通向其他部分的门径,同时

也为其他科学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材料。

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马 敏

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意义,习前后约90年;一是从1949年至今的社会主义现代

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已作了高度概括和论述,化阶段,约73年。这两个阶段的现代化呈现出截

理论界、学术界的任务应当是从实践、理论、民族然不同的历史运行方式,但又存在若干共同的历史

和时代特色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更加全文化基因,构成一部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化史。中

面、深入的探讨,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国现代化所呈现的独特性,恰恰来自这两个阶段各

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自不同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

从历史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绝非无源之水,对1949年以前的早期现代化历史,学术界已

无本之木,而自有其历史来源和自身演化逻辑,需有过大量探讨,这方面的学术成果也甚为丰富。通

按照历史发展经纬对之进行梳理,以深化我们对中常认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大致经历了以洋务运动为

国式现代化内涵及意义的认识。标志的器物与技术层面的现代化,以戊戌变法和辛

亥革命为标志的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以“五四”运

一、一个重要区分动为标志的思想层面的现代化,以及民国时期试图

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各方面推进的资本主义

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现代化。尽管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局部的推进和一定

的转变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的成果,但近一百年时间过去了,这些努力总体上

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全球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巨大变迁,将世界上所有国以早期现代化最重要的工业化目标而言,到

家和民族都卷入其中,成为这种世界性潮流的一部1949年为止,中国远未实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

分。的转型,仍是一个极度贫穷落后的农业国。1949年

就中国现代化历史的全过程看,以1949年为全国大陆解放时,中国近代生产设备(包括工厂、

界,实际包含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历铁路、矿井等)仅合人民币128亿元,中国近代工

史发展阶段:一是从1860年代洋务运动到1949年①

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1949年一项中

新中国建立前的早期现代化(或称近代化)阶段,国、美国和印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比较表明,美

92 | 江汉论坛

国的钢产量是中国的447.72倍,印度是中国的8.67出优势。新中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

倍;美国的生铁产量是中国的199.29倍,印度是中制度,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一盘散沙、现

国的6.56倍;美国的原油产量是中国的2074.33倍,代化迟迟上不了轨道的旧貌,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

印度是中国的2.08倍;美国的原煤产量是中国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