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题开题报告: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转型与质量提升研究.docx

发布:2025-03-19约3.06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转型与质量提升研究》

一、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转型与质量提升研究

课题来源:教育部

课题类型:教育科研

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张三(课题负责人),李四,王五,赵六

课题申报时间:2023年10月

预计完成时间:2025年10月

二、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劳动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等问题,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转型与质量提升路径,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如李明(2019)认为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劳动教育目标定位,如王丽(2020)提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劳动教育内容与方法,如赵强(2021)认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四是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如刘涛(2022)提出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例如,美国学者杜威(Dewey)提出“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强调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重要性;德国学者哈贝马斯(Habermas)认为劳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公民意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研究更加关注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国际化发展以及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发展趋势

未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教育目标将从单一的职业能力培养转向综合素质提升;二是劳动教育内容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实践性和创新性;三是劳动教育方法将更加多样化,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四是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更加多元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明确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

(2)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3)探索多样化、实践性强的劳动教育方法;

(4)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5)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内容

(1)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研究;

(2)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3)多样化、实践性强的劳动教育方法探索;

(4)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5)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路径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需求,为本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本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实验研究法:通过实验研究,验证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转型与质量提升路径的有效性。

跨学科研究法: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形式

预期成果

(1)形成一套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理论;

(2)构建一套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3)探索一套多样化、实践性强的劳动教育方法;

(4)构建一套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5)形成一套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详细阐述研究过程、成果和结论;

(2)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3)教材编写:编写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材;

(4)政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5)培训课程:开发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训课程。

七、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与人员分工

进度安排

(1)2023年10月-2024年3月: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

(2)2024年4月-2024年6月:实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3)2024年7月-2024年9月:成果整理、论文撰写和教材编写;

(4)2024年10月-2025年3月:政策建议和培训课程开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