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章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ppt

发布:2017-02-21约2.95千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 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 一、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 (一)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理论溯源 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生长空间。 2、Mundell提出了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理论(1957年) (1)生产要素不能在两个国家之间自由流动,而同时又不存在任何贸易障碍的情况下: 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贸易,贸易达到均衡,从而导致商品价格、要素价格均等。 (2)某外部原因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障碍全部消除,但同时存在贸易障碍: 资本的边际收益差异导致资本流动,资本流动达到均衡,从而导致资本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均等化。 3、Koyimo(小岛清)的贸易与投资互补模型 同样继承H-O理论的传统,但把H-O模型中的劳动和资本要素用劳动和经营资源来替代。经营资源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本。 劳动与经营资源的比率存在差异,该差异导致比较成本的差异,从而比较利润率出现差异。 结合日本实践经验,提出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比较优势小或已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 国际直接投资并非对国际贸易的简单替代,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与直接投资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 (二)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1、国际直接投资对资本输出国(母国)的贸易效应 (1)出口引致效应 (2)出口替代效应 (3)反向进口效应 (4)进口转移效应 2、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贸易效应 (1)进口替代效应 (2)出口创造效应 (3)进口引致效应 二、对外贸易与外国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实践 (一)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概况 1、1979-1986年起步阶段(链接) 基本特征: ①投资规模有限; ②地区分布极不合理; ③投资来源主要是港澳; ④投资产业:酒店服务业、房地产业、 中小型制造业 2、1987-1991年稳步发展阶段(链接) 特征: ①投资的地区由沿海向内陆 ②投资来源开始多样化,但仍主要集中于港澳, ③投资产业:生产型项目和出口导向型项目增加 3、1992-1995年快速发展阶段(链接) 特征: ①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大量对华投资 ②投资产业结构呈现高极化趋势 ③投资方式多样化,独资比重提升形成三种方式并重的局面。 4、1996-2000年调整提高阶段(链接) 特征: ①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绝大多数进入; ②投资平均规模不断扩大; ③高技术、基础设施等行业的外资较大幅度上升; ④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 5、2001年至今高水平稳定增长阶段(链接) 特征: ①外商投资大型制造业项目明显增加,服务业吸收外资步伐加快; ②加速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③追加投资,投资的系统性加强。 总结趋势 1、投资方式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方式:新建和并购 (2)外商直接投资经营方式:独资流行 (3)投资方式趋向系统:纵向和横向 2、资金来源结构 (1)来源地日益多元化 (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占主导地位 (3)亚洲国家占有绝对优势 投资来源结构 截至2003年底 香港 44.38% 台湾 7.28% 美国 8.79% 日本 8.25% 欧盟 7.55% 亚洲 71.2% 北美 9.57% 欧盟 3、区域结构 (1)东重西轻不平衡 (2)外资的区域分布呈现明显的北上趋势。 4、行业结构 (1)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开始向重化工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2)服务贸易领域成为引资新热点 (二)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P306-316 1、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 (1)外国直接投资弥补了我国生产要素的不足,为进出口的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补充。 (2)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生力军。 (3)通过增辟销售渠道,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扩大产生积极作用。 (4)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整体进出口的平稳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外国直接投资优化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3、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4、外国直接投资推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投资对贸易的间接效应 (三)发展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共中央在十五大提出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