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干课3-西方经济学(微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方经济学(微观)》复习大纲
一、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本课程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基础课程之一,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各个领域的课程打下基础。同时,该课程也是国际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的基本课程之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西方经济学(微观)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势。通过微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掌握经济学模型中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假设和分析。本课程要求学生,
三、课程考核方式和题型设置:
本课程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题型包括五种,即单项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各种题型的分值为:判断题10分,包括10个小题;单项选择题20分,包括10个小题;;简答题30分,包括3个小题;计算题40分,包括2个小题。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四、课程知识要点:
第一章 导 论
重点内容:
(一)经济学的产生
1.现在“经济”一词的含义,则泛指人类社会中人们获取各种物质财富或物质生活资料的一切谋生活动。
—经济学的出发点
稀缺性(Scarcity)即指生产的产品资源(经济物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情况。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3.选择—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稀缺性的普遍存在而引起选择的必要性,就必然产生经济学。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美国在60年代末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 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之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2版中对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恩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所谓资源配置,就是把资源分配到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以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不同物品。有效地配置资源是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为了论述与说明这个问题,西方经济学使用了两个重要概念: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机会成本。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不同组合。
(2)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或择一成本,是指为多得到一单位的某种物品而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说明机会成本。K的数量就要减少W的数量。
(三)经济体系的功能和基本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明,对一个经济社会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按照社会经济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商品组合进行生产。这就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系统通常应具备如下功能或解决以下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4.充分就业。
5.物价水平。
6.经济增长。
其中前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后三个问题则是宏观经济学要考察的问题,即是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
70年代后,西方社会又出现了失业和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困化、城市膨胀等一些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方法
与规范分析方法
1.
2.规范分析:即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或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就是依照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判断,规范经济政策措施和经济行为后果的是否可取性。当经济学的研究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这种经济学就叫作规范经济学。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前者从“量”的角度分析;后者从“质”的方面考察。例如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分析。
(二)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
1.均衡与经济均衡
均衡:力学概念引入经济学
经济均衡: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联系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再变化的状态。或是经济体系内各有关变量的变动都恰好相互抵消,没有引起经济变量发生
变动的压力和力量的状态。
2.局部均衡
即指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或供求所达到的均衡,是一个市场一种商品的均衡。
3.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分析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也称总均衡分析。即研究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市场、各种商品、每种要素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的均衡状态。
4.过程分析
均衡分析不涉及均衡达到的过程情况,而过程分析正是论述调整变化的实际过程。这种分析方法通常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相续继起的各个期间的变化情况。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