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喀斯特地貌课件.ppt

发布:2025-03-23约5.59千字共10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成因:長期侵蝕作用,暗河在穀緣出露,成為地表河流,其穀底平坦,接近附近的排水基面高程,有沖積層覆蓋,有時有蝕餘的孤峰和峰林分佈。所以坡立穀實質上是四周有山環繞的溶蝕准平原。坡立穀生成與構造有關,長軸多與構造線方向一致。沿斷層,較大的構造裂隙,岩層間接觸面,向斜及其它構造窪地,都能生成坡立穀。圖6-7四川嶽池溪口坡立穀鄂西坡立穀(6)幹穀和盲穀幹穀岩溶區的古河谷。由於地殼上升,水流沿落水洞或溶蝕漏斗轉入地下既地表河轉為地下河,而遺留在地表的乾枯(滲漏)河谷。有的幹穀本為地表曲流。幹穀中常有漏斗、落水洞。幹穀內除保留有原來的階地河流地貌形態,還分佈大量後期生成的岩溶形態。隨地殼間歇性上升,谷地常套生多級溶蝕臺地。盲穀為喀斯特區似沒有出口的地表河谷,水流消失在該河谷末端落水洞中,並轉為地下暗河。幹穀(7)峰叢、峰林和孤峰峰叢 指成簇突起的石灰岩山地或高原,呈中下部相連的溶蝕殘丘。頂部多呈尖銳或圓錐形,與溶蝕窪地、溶蝕漏斗、溶蝕槽穀或幹穀套生在一起,常分佈在石灰岩山區的中心部位,形成大面積峰叢山地。越南下龍灣峰叢桂林峰叢越南下龍灣峰叢峰林基部微微相連成群簇生的石灰岩山峰,是峰叢進一步溶蝕發展的結果。峰林常分佈在石灰岩山區的邊沿部分。褶皺舒展、岩層平緩區,峰林呈星點狀分佈;在褶皺緊密,岩層傾斜區,峰林呈條帶狀分佈。在簇生的峰林頂峰之間,常有溶蝕窪地存在。可溶性岩石地貌(峰林、峰叢)桂林陽朔張家界石英砂岩峰林(攝影:嚴鐘義等,1997)孤峰孤立的石灰岩山峰,是峰林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常分佈在坡立穀底部和其他溶蝕平原上。質純、層厚、產狀水準的石灰岩,孤峰峭拔挺立,形若石筍。如廣西厚層及塊狀質純的上石碳統馬平灰岩形成的孤峰,基部大,頂部小,如圓錐狀。傾斜地層中,則形成不對稱的單面丘式的孤峰。若垂直裂隙發育,孤峰邊坡陡峭堅硬。廣西桂林獨秀峰孤峰的岩塊崩塌或被進一步蝕低則成為蝕餘殘丘,又稱石丘地表地下-溶洞(石鐘乳、石筍、石幔、石柱等)正地形:峰叢、峰林、孤峰、殘丘、喀斯特(突出地表)丘陵和石芽負地形:落水洞、漏斗、豎井、幹穀、盲穀、(凹陷於地表)喀斯特窪地、坡立穀、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峽谷、溶溝和溶隙所在位置地表正、負地形間及地表與地下喀斯特類型間常有成因聯繫,構成一定的地貌組合。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水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面積1.3公頃,是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岩組成的。陽朔月亮灣:近水準溶洞形成。在當地地下水面高度,因地下水位下降或構造運動的抬升,使溶洞成為高懸的幹洞。據形態劃分:①溶溝和石芽、②溶蝕漏斗和塌陷漏斗、③落水洞和豎井、④溶蝕窪地、⑤坡立穀、⑥幹穀和盲穀、⑦峰叢、峰林和孤峰。(1)溶溝和石芽是地表岩溶的最初形態:溶溝、石芽出露在地表的可溶性岩石在水流作用下,發生不均衡溶蝕,在層面上形成許多凹槽為溶溝,其間的突出部分為石芽。規模從數釐米到數米不等,最大可達十餘米。地表岩溶地貌溶溝和石芽延伸方向一般由裂隙走向決定,且間距疏密不定,有規律地排列。溶溝石芽走向玫瑰花圖,可作為研究地質構造的一種手段。在較陡斜坡上,水流順坡面流動,也可形成相互平行的溶溝和石芽,但並不表明順坡向的一組節理發育。圖6-3斜坡上的石芽(引自北京大學等,《地貌學》1978)石芽分為埋藏、半裸露和全裸露的三種狀態,並順坡向下連續過渡分佈。埋藏石芽是裸露石芽被後期堆積物覆蓋而形成,多分佈於斜坡下部。古夷平面上常見到這種現象。如雲南永善縣馬楠海拔3000m高程的夷平面上有埋藏古石芽。半裸露石芽石芽重慶萬盛溶溝、石芽愛爾蘭Clare的石牙、溶溝按形態特徵分為:①尖脊式石芽:發生在厚層質純的石灰岩上。溶溝狹窄,石芽呈尖脊狀。②車軌式和棋盤式石芽:發生在薄層和裂隙發育石灰岩區。如裂隙平行排列,石芽排列呈平行車軌狀;如有兩組交叉裂隙,石芽排列呈棋盤狀。溶溝較深長。③塊狀石芽:厚層石灰岩區,當溶溝擴大成寬闊溶槽時,可形成彼此相對孤立的塊狀石芽。④石林:特別巨大的石芽,是在近水準的巨厚層或厚層石灰岩地區,沿兩組以上相互交叉的垂直裂隙發育而成。在斷塊內部,岩層變形較弱,如岩層是塊狀構造,褶皺變形更弱,但在區域水準構造力作用下,發育平面x節理,這種節理一般延伸長、間距大、傾角近於直立,水流沿著這些裂隙向下溶蝕,使溶溝不斷擴大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