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白塔中学高2024级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学界关于啤酒的起源众说纷纭。考古学家在研究5000年前北高加索管状金银器文物后发现,该器物尖头上的钻孔有大麦淀粉颗粒物残渣,这为研究当地居民较早使用管状器饮用大麦酿制的啤酒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说明
A.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知历史真相B.考古发现决定了历史研究水平
C.考古发现相较科学研究更真实D.考古发现应与文字记载相印证
2.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多刻在泥板上,古埃及人在莎草纸上书写象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文化遗址则发现了“印章文字”,这反映了
A.世界文化的多样性B.早期文明之间已经密切联系
C.区域文明的同源性D.各地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差异
3.在北印度、中亚和我国新疆地区出土了许多来自公元前3~4世纪,具有希腊元素的文物。如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小爱神形象的带翼天使壁画(如图),古希腊海豚型货币等。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A.丝绸之路的开辟B.罗马帝国的建立C.亚历山大的东征D.阿拉伯商人活跃
4.文化多样性是保持人类文化延续和繁荣的根本原则,下图反映了
A.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包容性B.“贴现现象”会降低对原有文化的自信
C.现代科技下文化认同的危机D.交流互动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5.公元前3千纪,西亚地区腓尼基人从埃及输入亚麻、从塞浦路斯输入铜、从小亚细亚进口锡和铁,而自己则输出象牙制品、青铜或银制品、玻璃制品、雪松以及用紫红色染料染过的纺织品等。由此可知
A.商业贸易引发社会分工B.古代腓尼基人的工商业经济发达
C.商品出现了世界性流动D.古代小亚细亚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6.拜占庭帝国建立后,统治者和民众均以“罗马人”自称。但7-8世纪,希腊语取代了拉丁语成为帝国官方语言;罗马政治制度中具有代表性的执政官、保民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帝国的政治视野逐渐退居东地中海,军队、外交使臣、传教士很少再出现在西欧大陆。这一变化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A.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B.积极应对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C.寻求政治理念与疆域相统一D.力图改变中古欧洲政治格局
7.中世纪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作理提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例如以村民们轮流提供劳动的方式维护与整修道路,桥梁,据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
A.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B.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D.对王权构成一定威胁
8.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抑或是文化上,都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局面,诸如贵族与国王的对抗、乡村与城市的对立、灵界与世俗的对峙等。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B.古典文明、日耳曼传统、基督教的融合
C.西欧民族国家形成D.封君封臣与庄园农奴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9.读中古后期西欧城市布鲁日(在今比利时)职业比例扇形图,据此可知当时布鲁日其他,1.03%运输业,
A.受益于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B.发展受阻于基督教会神权统治
C.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D.工商业是市民的重要谋生手段
10.11世纪时的西欧,人们对于国王的认知是:国王虽然没有被教会授予神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士;但是国王并不是纯粹的俗人,而是也一定程度上“分享”了教士的性质,国王甚至拥有用手触摸即可治愈疾病的能力。这样的一种认知
A.巩固了教权的优势地位B.带有一定人文主义色彩
C.蕴含着王权加强的契机D.推动王权与教权的结合
11.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修建了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通往各省的驿道。驿道上设有驿站、旅店、招待所和给水站等服务性设施。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国际商道相联,极大地便利了东西方之间大规模贸易活动的开展。据此推知,阿拉伯帝国
A.商业发展领先东方B.商品经济成为主导
C.国家组织能力强大D.开辟了亚欧新商路
12.古代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下列能体现“达到高峰”的史实是
A.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B.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
C.贵族和庄园领主豢养大批武士D.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统治
13.《高丽史》载:“高丽太祖开国之初,参用新罗、泰封(朝鲜半岛政权)之制,设官分职,以谐庶务。然其官号或杂方言,盖草创未暇革也。”这说明高丽
A.受到儒学深刻影响B.君主专制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