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料制程与成品查检表.pdf
进料检验作业事项
1、进料
(1)是否建立供应商评估方法,用来选择適宜之供应商。
(2)采购单上否有列明进料检验之项目、抽样或其他特殊采购要求(如需附檢
驗紀錄)。
(3)是否建立特採之作业程序(含职责、、追溯)。
(4)进料检验之数据是否加以统计分析(如不良率,PPK),用以了解供应商历次
进料之稳定性。
(5)进料检验是否有完整之管理,并具有追溯性。
(6)是否建立赴供应商现场查证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赴供应商查证生产品质水准)。
(7)进料置放区域,是否区分待验品、合格区、不合格区及特採區,并加以适当标
识。
(8)进料品质水准与处置,是否在或月会中提报。
(9)是否建立供应商品質矫正之作业程序(如品质、时间之处置方法)。
(10)是否建立退換货之作业程序(如类别、等)。
(11)是否建立特急件處理之作业程序。
2、制程(1)
1QC
()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有制订工程表(或),用以律定制程参数或者
项目。
2
()现场处是否置放工作指导书或作业流程,标示工作重点或其它注意事项。
3
()者针对工作项目,在工作前是否有执行教育训练。
4
()班组长是否使用查检表,登陆每日不良状况的数量。
5()
()针对出现频率高或影响大之不良状况,车间是否在当日向经理提报,召
开矫正会议,决定处理措施,并于隔日向副总头上报告处理方针。
6
()各项矫正报告是否具有良好管理,并具有追溯性。
7(QC)
()矫正方法是否能品管手法如七大手法,统计估计等。
8SPCCPK
()制程是否使用与,用以制程品质。
9
()制程品质水准,是否每周加以分析后整理呈报。
10
()夹具、模具与治具,是否制订使用频率或寿限规订。
11
()若工作初次运作、物料更换或工作设备、方法变更时,是否对工作准备状况
加以查证。
2、制程(2)
12
()是否对生产工具制订书(如保养、修理、报废等)。
13
()生产过程是否对合格、不合格或报废品加以识别,并置放在适
当区域或位置。
14
()对特殊制程或者特殊设备之操作者,是否给予应有之鉴别或训
练。
15
()是否执行自主品管或巡回品管。
16
()现场是否使用牌管理。
17
()重加工之产品是否编订重加工之工作指导书。
成品(查检表)
(1)产品上是否有追溯性之标识。
(2)产品检验是否为0收1退之抽样。
(3)产品之检验数据是否进行不良率或PPK之计算,并整理呈报
。
(4)产品检验是否具有良好之管理。
(5)是否编订产品之标准检验程序(含检验项目,方法与规格等)。
(6)特采品是否在上加以标示。
(7)每周是否召开成品品质检讨会。
(8)特殊检验设备的检验人员是否经鉴别与训练。
(9)成品放置区是否有合格区,不合格区或报废品区之配置。
(10)不合格品之矫正或暂时措施,是否在当日完成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