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震勘探三维观测系统设计.pdf

发布:2015-09-20约1.04万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10 卷第 2 期  中 国 煤 田 地 质 V o l. 10 N o. 2 1998 年 6 月             COAL GEOLO GY O F CH INA            Jun. 1998 地震勘探三维观测系统设计 ( ) 李庆珍   山东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泰安 271021 摘要 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田系统大规模开展之后, 适合煤田地震勘探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便显得尤为 重要。一旦工区确定之后, 如何根据现有设备, 完成地质任务, 观测系统类型和参数的设计关系到整个数 据采集的质量以及野外施工效率。因此, 在设计时应根据地质任务要求, 综合考虑地震地质条件以及设 备能力等各种因素, 选择最佳参数来合理设计观测系统, 才能做到经济技术合理。 关键词 规则束状观测系统 共反射面元 炮检距 视波长 非纵距 作者简介 李庆珍 女 29 岁 工程师 应用地球物理   共反射面元的宽度D Y , 其方向一般沿着构 1 三维观测系统类型和参数的选择 造走向, 故 D Y ≥D X (2) 三维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是一种面积接收技 ( ) ( )   凡满足 1 2 两式就可属于该“共反射面元” 术, 其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参数的选择都要考虑三 道, 这些道的集合构成共反射面元道集。 维特性。三维数据采集比二维复杂, 质量要求也 1. 3 设计观测系统的计算方法 ( ) ( ) ( ) 高, 正因为其具有面积接收特性, 因此其三维观测 可把炮点 s 、检波点 g 和共中心点 x 的 系统的设计才更具灵活性。 关系写成褶积形式 设计前, 应收集工区内有关的地质资料及有 s g = x 关地球物理参数, 如地层构造、目的层反射时间、   其 Z 变换式为 最大勘探深度、地层倾角、地层速度以及反射波的 S (Z ) G (Z ) = X (Z ) (3) 动力学特征等。   若已知任意两个参数的分布形式, 即可求得 1. 1 观测系统的类型和选择 第三者的分布形式, 因此横向覆盖次数N Y 由此Z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类型很多, 大体可归纳 变换形式可得出。 为规则型和不规则型两大类, 在此只讨论规则型 纵向覆盖次数N X , 与二维观测的计算方法 观测系统中的垂直型地震线束观测系统。 相同, 在此不加叙述。 地震线束观测系统是目前三维地震施工中最 最终得到的三维覆盖次数为 常用的类型。它是由多条平行的接收排列和垂直 N = N X N Y (4) 的炮点排列组成。它的优点是可以获得从小到大 三维地震的炮检距, 其计算式为: 均匀的炮检距和均匀的覆盖次数, 适应于复杂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