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公共经济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1 外部性理论的形成 1.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思想 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使用“外部经济一词”。马歇尔认为把一群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企业集中在一个空间区域内的产业聚集能带来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就是某一产业中的任一企业的规模扩大、技术进步都能将惠及产业内的其他企业。 2. 庇古的外部性理论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通过论证“外部不经济”和“外部经济”,初步形成外部性理论。在增加某一商品生产量,支付了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边际,而只有边际私人收益时,被称为外部不经济,在增加某一商品生产量,获得了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外部收益,仅支付边际私人成本时,被称为外部经济。在外部不经济下,应向生产者征收相当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在外部经济条件下,应该向生产者给予相当于边际外部收益的补贴。 2.1.2 外部性理论的演进 1. 马歇尔“外部经济”概念的拓展 1928年美国经济学家阿林·扬指出了马歇尔外部经济思想的局限性,阐述了动态外部经济的观点。扬认为马歇尔将规模经济源泉归结为外部经济的自然增长,即产业内一厂商规模的扩大取决于该产业的发展。扬提出动态外部经济的观点,在具有外部经济的领域中,存在着“新产品出现——新产业诞生——新外部经济——另一代新产品出现——另一代新产业诞生——规模经济”自发的报酬递增循环现象。 这种报酬递增循环现象,是“市场规模——劳动分工——报酬递增”迂回生产机制作用的结果,降低了生产的单位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市场规模。 1986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在《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一文中发展了马歇尔外部经济思想中的知识外溢效应,构建了竞争性动态均衡模型。罗默构建的竞争性动态均衡模型,把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的内生变量和知识积累的结果,运用知识外溢效应解释了报酬递增现象。 2.1.2 外部性理论的演进 2. 庇古外部性理论的延伸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杰克·鲍莫尔在《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一书中,以庇古“外部不经济”和“外部经济”概念为基础,考察了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受害者行为与外部性、社会福利与外部性等问题。 3. 基于产权分析的外部性理论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H·奈特发表了《社会成本解释中的一些谬误》一人,认为通过稀缺资源的产权界定,可以避免外部不经济。奈特认为庇古忽视了私人产权的约束作用,并未真正理解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之间的关系。其逻辑缺陷是在取消私有产权对市场供求关系约束作用的同时,指责市场不能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是互相矛盾的。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H·埃利斯和费尔纳在《外部经济与不经济》一文中,研究了非专用性与外部性的关系。外部不经济与产权有关,无效率的产权制度所导致的外部不经济是污染等问题产生的根源。 2.1.3 外部性理论的发展 1. 科斯的产权界定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H·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运用零交易成本模型和正交易成本模型,提出通过产权界定从市场角度纠正外部性问题的观点。科斯指出:一,交易是有成本的;二,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只要把外部性的责任界定给施加外部性损害的一方或遭受外部性损害的一方,那么理性的双方当事人都会将边际外部成本和边际外部收益自动纳入到交易当事人各自的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私人收益。 三,在交易成本为正的条件下,政府把外部性的责任界定给施加外部性损害的一方,或者界定给遭受外部损害的一方,都会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四,外部性的产生并不是市场制度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没有界定清晰。 2.1.3 外部性理论的发展 2. 张五常的合约理论 1970年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在《合约结构与非专有资源理论》一文中,对外部性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每一经济行为都有外部效应,产生大量外部性的原因主要是:一,当事人缺乏签约权;二,合约存在,但合约条款不全面;三,有些条款不知什么原因与一些边际等式不相符。 张五常主张用合约理论代替外部性理论,认为:一,合约就是当事人双方在资源情况下的某些承诺。二,由于交易与生产的情况、制度安排、合约规则的执行与谈判等因素的差异,使得不同合约安排会有不同的交易费用。三,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所掌握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完全性与不对成性获取完全信息的可能性小且成本昂贵。 2.1.3 外部性理论的发展 3. 杨小凯的交易成本理论 1991年澳大利亚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在《经济增长的一种微观机制》一文中指出,所有的经济问题的本质都是交易费用问题。他指出:1.依据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