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及检验技术 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栓横切面 微血栓(透明血栓) 3 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 (2)机化再通 (3)钙化 1 定义:循环血液中不溶于血液物质随血液运行引起血管阻塞的过程。 2 栓子的运行途径 一般与血流方向一致,少数情况下可逆血液运行,在血管口径小于栓子直径之处,栓子停止运行而阻塞血管及发生栓塞。3 栓塞的种类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性; (2) 脂肪性; (3) 空气性; (4) 寄生虫性; (5) 细菌性; (6) 组织性。 不同类型的栓塞对机体的影响均取决于栓子的类型、大小、栓塞的部位、时间长短以及呢个否迅速建立侧枝循环。 第四节 栓塞 第五节 梗死 一 定义:血液供应中断所致局部组织器管的缺血性坏死。 二 原因 任何可引起血管腔闭塞并导致局部缺血的原因均可以引起梗死。主要有: 1 动脉血栓形成 2 动脉栓塞 3 血管受压 4 动脉持续痉挛 三 分类 据病变性质分为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腐败性梗死。 病变特征: (1)梗死灶的一般形态:与血管分布有关-如肾扇形、心地图样、肠节段样。 (2)各型梗死的好发部位:如心、肾贫血性梗死;肺出血性。梗死;肝、脾-两性。 (3)颜色特征:局部组织坏死贫血性梗死-灰白凹陷,又称为白色梗死;出血性梗死呈暗红隆起,在梗死的同时伴有明显的出血,又称为红色梗死;腐败-腐败分解,污秽恶臭。 脾红色(出血性)梗死(猪瘟) 脾出血性梗死 肾白色(贫血性)梗死 肾白色梗死 肾白色梗死(镜下病变) 肝贫血性梗死 第六节 贫血 一 分类 贫血有两种情况: 1一种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部贫血; 2一种是血液总量或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改变,造成的全身性贫血。 二 局部贫血 (一)原因 1 动脉痉挛 2 动脉受压 3 动脉阻塞 (二)病理变化 体积缩小 显出组织原有色彩 温度降低 机能降低 质地柔软,被膜起皱 切面少血或无血 二、全身性贫血 指血细胞的生成不足或丧失过多,血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 猪:600万~800万/ml; 轻型马:900万~1200万/ml; 重型马:700万~1100万/ml; 鸡:270万~300万/ml; 鸭:300万/ml。 (一)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性贫血:外伤、产后 2、慢性失血性贫血:寄生虫、溃疡(二)溶血性贫血 微生物、化学物质、物理因素(三)营养不良性贫血 蛋白质、铁、铜、钴、维生素B12及叶酸(四)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机能障碍引起(苯、氯霉素、马传贫、电离辐射) 第七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一 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在循环血流中出现过量的凝血酶,使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1.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凝血系统; 2.组织损伤,启动外凝血系统; 3.血细胞大量破坏(红细胞破坏释放红细胞素和凝血因子,白细胞释放凝血因子,血小板聚集) 4.其它促凝物质。 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机理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激活内外凝血系统,破坏凝血与抗凝血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血流处于高凝状态,于是在微循环内出现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集,形成微血栓,进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坏死,受损器官的机能障碍。 四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机体的影响 1 出血 引起出血主要原因如下: 1)凝血因子减少。 2)血小板减少。 3)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4)血管壁受损。 2 休克 DIC引起休克的机理如下: 1)激活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 2)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具有舒血管和增强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3)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释出的纤维蛋白多肽A和B可引起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使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加重血浆外渗和减少回心血量。 4)心力衰竭。 5)广泛形成微血栓使微循环通路受阻、回心血量减少、血压降低。此外,DIC时的出血也可促进休克的发生。 3 微血栓形成:凝血系统激活,凝血酶含量升高。 4 器官功能障碍 DIC引起微血管内广泛的血栓形成,引起血液循环障碍,使多个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5 贫血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即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液中有质脆易碎的红细胞碎片 第八节 休克 一定义:由于微循环有效灌流量不足而引起的个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