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1课桃花源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设计者:何宗莲 审订者:八年级语文组 2012年11月10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评价“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政治理想
【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文采用层层设疑,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
3.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值得细细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预习指导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预读课文一遍,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 )然 俨(? )然 黄发垂髫( ) 此中人语( ? )云 间隔(???? )
问津( )阡陌交通(????????? )? 诣太守(???? )?? 叹惋(???? )? 刘?子?骥(??? ?)
再读课文,整理文中出现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下面。(包括多音字、通假字、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等)
?
?
?
?3.三读课文,找出文中表明渔人游踪的词语,并概括其行踪。
?
?
?
4.结合课后《学习背诵》之法,反复诵读,直至会背。
5.我的疑问、发现(在初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或发现)
?
?三、课堂导学
(一)听说训练
课前按序演讲。要求脱稿,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记录积累演讲内容,演讲的关键词。
???????????????????????????????????????????????????????????????????????????????
????????????????????????????????????????????????????????????????????????????????
????????????????????????????????? ??????????????????????????????????????????????????
(二)研讨探究
1.导入新课
2.结合“预习指导”检查预习,交流预习所得。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
?
?
?
4.落实全文翻译
合作交流,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然后找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帮助指导。(鼓励学生结合课文
注释和已储备的知识大胆尝试通译全文,并建议学生不要借助翻译资料书,以免养成依赖资料的习惯。)
?
?
?
?
5.品读赏析(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
提问:(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
?
?
(2)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勾勒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
?
?
?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方法: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协助记忆的链条。
如: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和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 →无问津者
四、课堂小结:本文1.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2.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