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再现到体验——移动网络时代的传播与城市文脉保护.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圆桌会议
拥有的家园感,再也无法体验以前的邻里亲情。除 繁使用已经深入生活,重大发明创造几乎都与二维
了利益上的补偿和保障之外,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 码有关,二维码带来一个新的天地,它将会成为走向
变化和情绪反应,比如遗弃感、失落感、漂泊感、无根 未来的一个重要事物。
感和无助感,甚至是愤怒和怨恨,为他们提供新的情 上海选中二维码作为本地化且能够代表人类未
感寄托和心灵归属。 来的展品,还是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二维码如何能
城市文脉流淌在空间、时间与情感之中。空间 够上升到象征人类文明的高度?恐怕在很多人的意
附着记忆,记忆衍生情感。但空间的重组与再造,会 识里,它就是一个工具,比如这个有着美妙外观的特
形成一个新的流动性空间,可能会拆解记忆与情感, 殊二维码,除了本身的观赏功能,不过也就是供观众
解构人与城市之间的亲密关联,共同体的意味可能 扫一下进入页面,获得此次展览和上博的基本信息
会随之消失,这是城市文脉的情感耗损。政府、市场 而已。这也正是人们对大众媒介相当普遍的认识:
和城市规划者需要关注情感,以更贴近人心的方式 作为传播工具传递信息、再现现实。简言之,就是将
来实现城市改造和空间重构,从而保护城市的文脉, 城市实体空间用各种符号,转化为一种抽象的再现
这是情感治理的要求。如果我们将情感要素纳入城 式虚拟叙事。有学者将这种两分思路称为城市研究
市改造和空间重构,我们就有可能保留或建构想象 中的“大分化”,即“将城市简化为对系统的抽象,无
中最美丽的、有人情味的城区、街区、古镇、新城。 论是社会系统还是物理系统。遗憾的是,很少有两
者结合的情况。简化绝大多数是单向度的、以单一
[1]
参考文献: 学科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城市有两个
[1] 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南 侧面,一是实体的城市,通过可感知的物理元素呈
京大学出版社,2000 :224. 现,由街道、建筑、环境、城市肌理等构成;另一个是
再现、想象的城市,由文字、声音、影像、流行文化、集
从再现到体验
体记忆支撑的城市,即大众媒介建构的城市虚拟空
——移动网络时代的传播与城市文脉保护
间。论及传播与城市的关系,基本是从后一个层面
□孙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出发的。传播对于城市文脉保护的作用体现为:再
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 现城市历史与实物遗存,唤起人们的认知与记忆;报
研究中心研究员 道相关事实,传播城市文脉保护的理念;激发公众舆
论关注,促进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这些
人类历史中的新技术
方面也正是大众媒介为人熟知的社会功能:报道事
二维码在2017 年夏季 实、宣传观念、引发舆论、塑造记忆与认同,等等。那
的上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 么移动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呢?仅仅是大众媒介
光,这个渗透在我们日常生 这些原有功能的扩展加强版吗?肯定不是那么简单
活中的移动网络小端口,竟 的,否则二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