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东北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课后习题详解.pdf

发布:2019-05-05约3.82万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考研精英式辅导权威品牌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硕士 《货币银行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关键概念 l、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殊商品。 2、物物交换:即人们用各自拥有的货物去直接换取所想要的货物。 3、商品价值形式:在商品交换中,人们必须衡量商品的价值,而一种商品的价值又必 须用另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 4、价值尺度: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5、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 6、实物货币:指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曾经充当过交易媒介的那些特殊商品。 7、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 8、存款货币:指活期存款。 9、电子货币: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 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 10、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11、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 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 即劣币,则充斥市场。 12、流动性:指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二、思考题 1. 货币交换相对于 “物物交换 “而言,具有哪些优越性? 答:(1)简化交换的方式,扩大交换的范围。 (2)提高经济效率和挖掘生产潜力。 (3)为整个经济结构的演变与经济范围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4)促成商品跨时间的交换。 2. 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如何理解他们的相互关系? 答:(1)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相互关系: 货币的五种职能,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每一个职能都是货币作为 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反映。其中,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两个基本职能,其他职能 是在这两个基础上产生的。 3.结合支付制度的演化理解货币形态的发展。 答:随着支付制度 (即经济社会中进行交易的方法)的演化,其演变过程为:以贵金属 为基础的支付制度、纸币的使用、支票的使用、资金调拨电子系统。货币的形式也在变化。 大致可分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存款货币。 4.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它的基 本要素包括: 跨考考研独家专业课内部资料:经济学联系聪聪老师:3179085483;金融学联系波比老师:2682231398 中国考研精英式辅导权威品牌 (1)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 (2)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3)金准备制度。 5.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答: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用法律 规定金银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也称 “格雷欣法则”o所谓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 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 (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 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 (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因此,在金银复本 位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 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 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所以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6. 如何理解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答:在金银双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比价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 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 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 (即所谓的 “劣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 义价值的货币 (即所谓 “劣币”),则充斥市场,即所谓的 “劣币驱逐良币”。 7. 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划分? 答:(1)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有利于科学地分析货币流通状况,难确制定、实施货币 政策,及时有效地进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