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乡愁》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5-03-25约2.11万字共5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1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本诗写于1972年,当时的大陆与中国台湾几乎隔绝)

1、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1、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3、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7、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学生各抒己见)

有关作品: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中国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的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幻灯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中国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中国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鼓励同学们向老一辈、历史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况)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

⑴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学生体会,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⑵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学生讨论,试读,体会)

2、训练朗读:

⑴指定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刚才强调的有关问题。

⑵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对读,于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内涵。

老师配乐范读全诗,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讨论:(幻灯片)

⑴全诗以什么为顺序贯穿全诗?

全诗以时空的变化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贯穿全诗。

诗人将不可捕捉的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着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长大后,出外谋生,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大陆和中国台湾之间,了却我的无尽的牵挂。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