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ppt

发布:2019-02-27约3.2千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讲 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资本及其价值增殖 学习目标: 了解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理解资本价值增殖的前提条件; 理解资本价值增殖的过程; 掌握资本价值增殖的方法; 理解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从而正确认识资本的本质特征; 能够运用资本价值增殖的基本方法,计算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第一节 资本价值增殖的前提条件 一、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用字母表示为: W—G—W。 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公式为:货币—商品—货币,用字母表示为: G—W—G。 两者的流通形式不同。 两者运动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两者运动的限度不同。 可见,货币只有当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区别: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的总公式:G—W—G′ 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相矛盾,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只有解决剩余价值究竟从何而来的问题,才能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从而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 劳动者必须除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 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了普遍现象。 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为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生产技能所支出的接受教育、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一般商品一经使用或消费,它的使用价值逐渐消失,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创造出新的价值。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使用或消费的过程就是劳动的过程,劳动不仅能保存旧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新价值,并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获取剩余价值正是投资者购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真正原因。 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需要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属性。 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一)劳动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两个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2)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而与直接生产者无关。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过程的特点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二)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简单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价值形成过程 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出发,揭示出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第一,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是通过具体劳动实现的。 第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是通过抽象劳动实现的。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了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 另一部分是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那部分劳动时间,是为私人、集体或国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就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即它转移的价值不会大于它原有的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而劳动力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