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麻醉患者的护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常用药物: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3、适应症:除头部以外的任何手术。 4、禁忌症:脊柱畸形,外伤,感染,心脏疾病等 * 5、并发症 全脊髓麻醉:是硬膜外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硬脊膜穿刺后头痛: 神经损伤:所支配区域感觉异常、消失或运动障碍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脓肿: * 蛛网膜下腔阻滞 硬膜外阻滞 注药部位 蛛网膜下腔 硬膜外腔 注药量 小 大 麻醉时间 短 可长可短 技术要求 低 高 适应症 腰部以下 适应范围广,呈节段性 * 第二节 麻醉患者的护理 麻醉前护理 麻醉中护理 麻醉后护理 * 麻醉患者的护理 第四章 * 麻醉概述 麻醉患者的护理 术后镇痛管理 * 第一节 麻醉的概述 一、麻醉的概念 二、麻醉学的范畴 三、临床麻醉分类 * 麻醉的概念 麻醉(Anesthesia):是指通过药物或其它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为手术治疗或其他医疗检查治疗提供条件 理想的麻醉:安全、无痛、便于手术操作 * 麻醉学的范畴 重症监护 急救复苏 疼痛治疗 临床麻醉 分类 全身 麻醉 局部 麻醉 * 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等进入人体,产生暂时性中枢神经抑制,患者意识丧失、全身痛觉消失,反射抑制、遗忘和一定的肌肉松弛的麻醉方法 【特点】可逆性,暂时性,无时间限制。 一、全身麻醉 * (一)分类 根据全身麻醉药物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 吸入麻醉:经呼吸道吸入 静脉麻醉:经静脉注入 肌肉麻醉:又称基础麻醉 复合麻醉:手术中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 物和方法 * (二)常用全麻药及作用机制 1、吸入麻醉:包括气体或挥发性液体 * 经口气管插管术 * 气源 流量计 蒸发器 贮气囊 呼吸管 呼吸活瓣 CO2吸收器 * (1)作用机制: (2)麻醉分期: 无痛期---神志清楚、瞳孔扩大、心跳加速 瞻望期---神志消失、中枢抑制失去自我控制、对不愉快的刺激过度反应 麻醉期---全身肌肉麻痹,保护性反射消失 延髓麻痹期---呼吸停止至循环终止 (3)体内过程:吸收、分布、消除 * 2、静脉麻醉(intravenous anesthesia ) 是一种将静脉麻醉药注入病人静脉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主要用于诱导麻醉 * (三)全身麻醉的实施 全身麻醉的诱导:分为静脉快速诱导、吸入麻醉诱导及其他诱导方法。其中静脉快速诱导迅速、平稳,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全身麻醉的维持: 维持适当麻醉深度和循环、呼吸功能的稳定 满足不同时期手术的要求 * (四)全麻期间的呼吸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舌后坠:托起下颌、头后仰法、放入口咽道气管或鼻咽通气管、气管内插管 清除口腔异物 保持导管有效固定、防止发生扭折 维持有效通气量:辅助呼吸、控制呼吸 * 二、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简称局麻,是应用局部麻醉 药作用于周围神经,通过阻断其神经冲动的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区域暂时无痛的麻醉方法。 优点:神志清醒、生理干扰小、并发症 少、方法简便。 缺点:止痛局限、不完善、不能满足很 多手术需要。 * 表面麻醉 表面麻醉:将渗透性强的局麻药施用于粘膜或皮肤,而阻滞浅表的神经末梢 适用于:五官 2%~4%利多卡因常用 * 局部浸润麻醉 沿手术切口由浅入深或其四周和肿物基底注入,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稍而达到麻醉作用。 0.5%普鲁卡因或0.25%~0.5%利多卡因 应用最广 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局麻方法 * 区域阻滞麻醉 围绕手术区底部注药,在四周及基底阻断通向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 适用于:局部肿块切除 * 神经阻滞麻醉(传导) 将局麻药注入神经干、丛、节周围,阻滞其神经传导而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颈丛阻滞 * (二)常用局麻药 有两大类: 酯类,如普鲁卡因、丁卡因等; 酰胺类,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派卡因等。 其中低浓度罗派卡因产生运动和感觉阻滞分离 * 常见局麻药 罗派卡因 利多卡因 丁派卡因 丁卡因 持续时间(min) 45 60-120 90-180 120-180 一次最大剂量(mg) 10-25 500 20 15 * 三、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intraspinal anesthesia)是指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