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稻-羊肚菌周年绿色轮作技术规程》编制说明.pdf

发布:2025-03-14约1.07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水稻-羊肚菌周年绿色轮作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为科学规范本省水稻与羊肚菌轮作中关键技术的实施,有效指导水稻-羊肚

菌周年绿色轮作技术在我省农业生产的应用,特向江苏省农学会提出制定《水稻

-羊肚菌周年绿色轮作技术规程》团体标准。

2.起草单位、协作单位

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本技术规程的起草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

学院、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常熟市坞坵米业

专业合作社为协作单位。

3.主要起草人

本技术规程主要起草人为董明辉、金梅娟、谢春芹、顾鲁同、顾俊荣、宋英、

王海候、凡军民、王文青、宋云生、徐喆、马佳佳、唐凯、曹明华。

二、制定(修订)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1.标准化对象的特征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羊肚菌周年绿色轮作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水稻生产

管理、羊肚菌播前准备、羊肚菌生产管理、菇床处理、常见病虫草害防控等内容。

本标准可用于科学规范指导江苏省水稻种植区的水稻与羊肚菌轮作,有效指

导农业生产应用。

2.标准化对象的基本情况

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市场价格高昂,一直以来依靠野生采

集,产量低、采集难度大,实现人工栽培一直是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1990年,

Thomas研究的羊肚菌生活史中各阶段的细胞学变化,首次描绘出羊肚菌的生活

史图,该研究对于羊肚菌遗传育种及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技

术依据。在羊肚菌的生长生态环境中有一种霉菌可以促进出菇,这种作用类似银

1

耳的“伴生菌”,该菌适宜的环境生态条件是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羊肚菌从现原

基到子囊果成熟这段发育期很容易败育而导致人工栽培出菇失败,羊肚菌原基形

成和子囊果发育的温度、湿度、pH值和基质含水率均有很高的要求。在国内外

研究人员近100年探索性研究基础上,2012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

所食用菌科技人员率先突破羊肚菌人工栽培的世界性技术瓶颈,实现了羊肚菌大

田商业化栽培的路径。水稻-羊肚菌轮作是利用羊肚菌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在传

统单季水稻种植的田地上,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羊肚菌的一种高经济效益的种植

模式,具有生态、绿色、高效的特点。水稻-羊肚菌周年轮作模式近年来在部分

省份虽存在试点,但因种植流程、相关参数缺乏等因素技术成熟度偏低,在我省

则未有相关研究与报道,加之江苏水稻生态、土壤类型多样,制定适应我省区域

特点的稻-羊肚菌绿色轮作技术规程可促进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在我省的推广

应用。

3.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目前,羊肚菌大田商业化栽培的研究主要围绕设施条件开展,羊肚菌的生长

要求适宜品种、适合的土壤条件、适宜的生态环境和严格的管理方式。生产上羊

肚菌的品种类型多,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差异,水稻-羊肚菌周年轮作模式中羊肚

菌的生长环境为稻后茬农田,稻后茬农田环境有别于设施环境,稻后茬农田环境

下羊肚菌的播前准备,如土壤处理与畦床整理要求等;生产管理如播种时间和方

式、地膜覆盖要求、搭建拱棚规格、发菌管理要求、出菇管理要求和收获贮存标

准;常见的病虫害和草害防治方法;菇床处理方式等相关种植过程和技术重要参

数仍未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在我省的推广应用。

4.上级标准的有关情况,尤其是由于没有标准引发的相关问题,如果国内尚

无相关标准也可简要介绍国内外的情况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名贵食用菌,但现有商业化栽培水平参差不齐、稳定生

产能力较差,市场供少于需,具极好的市场前景。国外以菌核栽培为主的羊肚菌

生产工艺因自动化程度和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生产规划受限等问题,

其产量在羊肚菌消费市场没有形成决定性影响,同时伴随着品种退化减产与细菌

污染控制不力等问题导致了国外羊肚菌产业停滞不前。

国内羊肚菌栽培技术虽领先于国际,但稳产能力同样有待提高,同年不同

2

种植者和同一种植者不同年际间的收益均存在较高幅度波动。主要原因为羊肚菌

现有生产过度依赖于气候和土壤,生产过程中的简易设施、单一品种和粗放管理

使羊肚菌难以应对恶劣天气,因气候原因造成的原基死亡、幼菇枯萎和大面积减

产问题时有发生,特别在2015~2016年冬春季四川地区因低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