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神疾病治疗过程的护理(第六章).ppt

发布:2017-11-12约5.12千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 护理诊断 潜在危险性伤害 身体活动功能障碍 感知觉改变 思维过程改变 营养状况改变 睡眠形态紊乱 排泄形态改变 口腔黏膜改变 性功能障碍 自我照顾能力缺失 不遵从 (三) 护理计划与目标 药物治疗护理的目标是使患者在医院及出院后能根据医嘱继续巩固治疗,最终完全回归社会。护士应根据病情制定药物治疗护理计划,按病情进展、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修改计划。 (四) 护理措施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改善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1)作好药物治疗的卫生宣教,帮助患者认识治疗的重要性 (2)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3)加强药物治疗中的基础护理,保证生理需要 3、认真执行服药制度,保证治疗安全和效果 4、作好患者用药的健康指导工作,特别是康复期患者 第二节 电休克治疗与护理 一、概述 电休克治疗(EST)又称电抽搐治疗(ECY),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的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的发作,以达到控制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 1、患者体位 2、电极放置 3、电流调节 4、治疗次数 5、抽搐发作 适应证 1、抑郁症,有强烈自伤、自杀企图和行为的患者,以及明显自责自罪的患者。 2、躁狂症,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的患者。 3、精神分裂症,拒食、违拗和紧张性木僵患者。 4、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的患者。 禁忌证 1、脑器质性疾病 2、严重心血管疾病 3、严重骨关节疾病,新近骨折发生者 4、青光眼、视网膜脱落 5、全身感染、发热 6、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肝、肾疾病 7、老年人、儿童和孕妇 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 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 精神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 躯体治疗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其他治疗 第一节 精神药物应用与护理 精神药物分类 1、抗精神病药 2、抗抑郁药 3、抗焦虑药 4、抗躁狂药 一、抗精神病药的应用 抗精神病药亦称精神阻滞剂。用于治疗幻觉、妄想、思维形式障碍、情感行为障碍等严重的精神障碍,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一)分类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阻断中枢多巴胺D2 受体,在治疗中可产生锥体外系副反应和催乳素水平升高。代表药物为氯丙嗪、氟派啶醇等。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阻断5-HT2A和D2受体。治疗中较少产生锥体外系副反应和催乳素水平升高。代表药物为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 (二) 临床应用 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作用: 1、抗精神病作用,即抗幻觉、妄想作用(治疗阳性症状)和激活作用(治疗阴性症状) 2、非特异性镇静作用 3、预防疾病复发作用 1、适应证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控制躁狂发作,以及用于其他具有精神症状的非器质性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2、禁忌证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闭角型青光眼,既往有同种药物过敏史者禁用。白细胞过低、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三)不良反应与处理 抗多巴胺能效应(锥体外系反应) 抗胆碱能副反应 抗肾上腺素能效应 其他不良反应 精神方面的副反应 恶性综合症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1)震颤麻痹综合症:表现运动不能、肌张力增高、震颤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处理:采用减少药物剂量或加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坦。 (2)静坐不能:不能静坐、静站、不安宁、下肢不自主运动、常来回踱步。处理:口服心得安、安定等。 (3)急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颈面综合症或肌肉痉挛,引起呼吸困难、发绀或窒息,或为动眼危象,眼球上翻或偏向一侧伴眼睑痉挛。处理:肌注东碱。 (4)迟发性运动障碍:表现为口、舌、身体、四肢有不自主的怪异动作,如伴鬼脸、伸舌头、咀嚼动作、不停眨眼、手足耸动挥舞等。预防为主。    抗胆碱能副反应 可发生口干、尿频、尿急或尿潴留、视力模糊、鼻塞、流涎、无力、少汗、眩晕、恶心、呕吐、便秘、排便困难等。症状轻者可不作处理。重者应减药或停药,必要时用毒扁豆碱肌注或静注。   抗肾上腺素能效应    主要有镇静、体位性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鼻出血、射精抑制。体位性低血压多在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