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表的创建与管理(SQLSever清华出版社教材上接第3章数据库操作)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4章??数据表的创建与管理;本章导读;本章的主要内容 ;本章目录;4.1表的概述;4.1表的概述; 表中行的顺序在默认情况下是按照数据输入的先后顺序存储的,但如果在表中的某个列上设置了簇索引,系统则会按照索引列的值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对表中的数据进行重新排列。有关索引的内容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
表中列的顺序是按照定义表时列的顺序排序的,但在查询数据或向表中输入数据时可以按照任意的顺序查询或输入,对使用没有影响。在同一个表中,列名必须是唯一的,不能有相同名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列存在于同一个表中。;4.1.2 数据类型
现实世界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现实世界的信息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描述信息的数据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定义表中的列时,每一列都要有一个与之相关的特定的数据类型,用来准确的表示信息类型。如表4-1中学生的姓名可以用字符型(char、varchar)表示,年龄可以用整型(int)表示等。
; 另外系统对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所进行的操作也是不一样的,请比较下面两段代码的操作结果。
代码1:
DECLARE @a int,@b int
SET @a=1
SET @b=2
SELECT @a+@b
GO;代码2:
DECLARE @a char(1),@b char(1)
SET @a=1
SET @b=2
SELECT @a+@b
GO
两段代码的执行结果如图4-1所示。;; 第一段代码的计算结果为“3”,第二段代码的计算结果为“12”。其原因在于第一段代码中两个变量@a和@b的类型为数值型,表达式@a+@b按照数值进行加法计算;第二段代码中两个变量@a和@b的类型为字符型,表达式@a+@b表示将@a和@b的值相连在一起,故结果为12。;1. 基本数据类型
SQL Server 2005常用的数据类型说明如表4-2所示。;;;;;4.2 表的操作;4.2 表的操作;(5)表中需要的索引类型和需要建立索引的列。
(6)表间的关系、即确定哪些列是主键,哪些是外键。
使用SSMS创建表
使用T-SQL语句创建表;4.2.2 表的查看与修改
1.查看表信息
2.修改表结构
表结构的修改包括修改表中列的定义、插入新列及删除新列。
3. 修改表名
表在创建以后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表名进行修改,在对象管理器的students表上右击,在打开的快捷菜单上选择【重命名】命令,即可完成表名的修改 ;4.2.3 删除表
根据数据管理的需要,有时需要删除数据库中的某些表以释放空间。删除表时,表的结构定义、数据、全文索引、约束和索引都将永久的从数据库中删除,原来存放表及其索引的存储空间可用来存放其他表。
删除表可用SSMS向导或是T-SQL的DROP TABLE语句来完成。
;4.3?表记录操作;4.3?表记录操作?;4.3.2 修改记录
在向表中输入完数据后,如果发现输入的数据有错误或数据需要更新,可以对其进行更改。若使用
SSMS向导对表中的数据进行修改,只需要按例4-13的方式将表打开,然后把光标定位在要修改的字段,输入新数据即可。修改数据时与输入数据一样,需要注意修改数据的合法性。
;使用UPDATE语句也可以实现数据的修改,其基本语法格式如下:
UPDATE 表名
SET 列名= 表达式 [,列名= 表达式]
[WHERE 条件]
该语句的功能是修改指定表中满足WHERE子句条件的记录。其中SET子句用于指定修改方法,即用“表达式”的值取代相应的属性列值,若省略WHERE子句,则表示要修改表中的所有记录。;4.3.3 删除记录;4.3.4 数据的导入/导出;4.4??表数据完整性的实现;4.4.1 完整性概述;3. 参照完整性
参照完整性是基于外键与主键之间或外键与惟一键之间的关系,它确保了有主关键字的表中对应其他表的外关键字的行存在,即保证了表之间的数据一致性,防止了数据丢失或无意义的数据在数据库中扩散。
在使用参照完整性时,SQL Server将阻止用户执行下列操作。
(1)在主表中没有关联的记录时,将记录添加或更改到相关表中。
;(2)更改主表中的值,这会导致相关表中生成孤立记录。
(3)从主表中删除记录,但仍存在与该记录匹配的相关记录。
4. 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用户自定义完整性指的是由用户指定的一组规则,它不属于以上三种属性。CREATE TABLE中的所有列级和表级约束就属于用户自定义完整性。;4.4.2 使用约束实施数据库的完整性;4.4.3 使用T-SQL语句设置表约束;2. PRIMARY KEY 约束
定义PRIMARY KEY约束的基本语句格式如下:
CONS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