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解剖和生理3.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反射
(1)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参与神经活动的神经结构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包括感受器、传人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在某些情况神经中枢的活动可通过体液途径(内分泌调节)间接作用于效应器。反射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有固定反射弧,在高等动物,有的不需大脑皮层即可完成,包括食物反射、性反射、防御性反射,保障动物的基本生存。
反射弧模式1:
感受器→传人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注:神经元传导冲动方向:→树突→胞体→轴突→轴突末梢→)
反射弧模式2;
(2)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即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
三种反射的差异见表1-3—5。
条件反射的形成及三种刺激的关系综合如下:
(3).反射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播;中枢延搁;总和;扩散;后放;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4)反射活动的反馈性调节
反射中枢相当于控制系统,效应器相当于受控系统,效应器反应通过反馈回路作用于反射中枢,反馈信息可通过感受器转变成输入冲动,再调整反射传出活动。负反馈的反馈信息减弱控制信息,例如减压反射。正反馈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信息,例如排尿反射。
5.感觉器官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部的能够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一般把视、听、嗅、味和平衡觉的感受器视为特殊感受器,称为感觉器官。感觉器官由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和附属结构组成。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①适宜刺激 每种感受器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最敏感。
②换能作用 感受器接受刺激时,能把作用于感受器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在引发动作电位之前先在感受器出现一过渡性的局部电位,称为感受器电位。
③适应现象 当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传人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随时间下降。触觉和嗅觉感受器属于快适应,有利于接受新的刺激。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痛感受器等属于慢适应感受器,有利进行持久调节。适应不是疲劳。
④编码作用 感受器在受到刺激时,把刺激所包括的环境变化信息,转移到了新的电信号系统之中;刺激既可以通过每一条传人纤维的神经冲动频率来反映,又可通过参与电信号传输的神经数目来反映刺激强度。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人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部位。
(1)耳(平衡和听觉)
从进化上看,耳的原初功能只是一种平衡器官。动物进入陆地过程中,内耳才逐渐形成了听觉功能。
动物能感知身体在环境中的姿势,能调整姿势以保持身体平衡,这一功能和动物的听觉都是由含有纤毛细胞的物理感受器来承担的。身体姿势发生的变化,或外界传来的振动,使纤毛弯曲,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而发生相应的反应。
①耳的基本结构(图1—3—35)
外耳包括外耳道、耳廓、鼓膜;中耳有鼓室、听小骨、耳咽管;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
耳蜗管借助前庭膜、基底膜分为前庭阶、蜗管、鼓阶。前庭阶在耳蜗底部与卵圆窗相接,鼓阶在耳蜗底部与圆窗相接。
人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外耳除外耳道外,还有沿外耳道的外缘长出的耳廓。耳廓有聚声波之功能是很明显的。外耳道终止于鼓膜。
鼓膜之内为中耳。中耳以咽鼓管和咽相通。咽鼓管的内端有瓣膜,平常瓣膜关闭,口内 杂音不能进人中耳。咽鼓管的存在使中耳和外耳的气压能够保持平衡。中耳有3块听小骨,从外向内分别称为锤骨、砧骨和镫骨。这3块听小骨连成一个杠杆样装置,锤骨的外端附着于鼓膜内面,镫骨的内端附着于中耳深部的一个卵圆形膜,即卵圆窗上。卵圆窗的下面还有一个圆形薄膜,称为圆窗。卵圆窗和圆窗是中耳的内界,两者的内侧是内耳。
内耳又称迷路,包括前庭器和蜗管两部分。前庭器是感觉身体姿势的平衡器官,由3个半规管和前庭组成。前庭内膜迷路为两个膜性小囊,内有CaC03晶体,称为耳砂。3个半规管内充以内淋巴液,位于3个互为垂直的平面上。头部的任何活动,都使管中液体流动,从而刺激前庭蜗神经(脑神经Ⅷ)将信息传人小脑。
蜗管是听觉器,是一个螺旋形膜性管道,在切面上可看到它是由3个并列的管所组成: 一个称前庭阶,一个称鼓阶,夹在前庭阶和鼓阶之间的是蜗阶。前庭阶和鼓阶是相通的,两者实际是一个“V”形管的两臂。卵圆窗盖在前庭阶的开口,鼓阶的末端贴在圆窗上。声波从外耳道进入,冲击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3个听小骨而达卵圆窗。声波经听小骨传导后,振幅变小,但力量加大,卵圆窗的面积比鼓膜小得多,只有鼓膜的l/300大面积鼓膜传来的、又经镫骨加强力量的振动,使卵圆窗接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