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污染及其控制》课件.ppt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噪声污染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工作和生活质量。本课程将系统介绍噪声污染的基本概念、现状、法律法规、污染源、影响以及控制措施等内容,旨在提高公众对噪声污染的认识,促进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通过深入了解噪声污染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本课程适合环境保护工作者、城市规划者、建筑设计师以及关心环境问题的公众学习参考。
目录噪声基本概念噪声的定义、特性、测量单位以及噪声污染的基本概念,帮助大家建立对噪声的科学认识。噪声污染现状介绍中国及全球噪声污染的现状,包括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和公众投诉情况,展示噪声污染的严峻形势。法律法规解析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原则、标准体系以及管理体制,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依据。噪声污染源与影响分析各类噪声污染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噪声污染的危害。噪声控制措施与案例介绍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以及典型案例,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实践指导。
噪声的定义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不规则的、无规律的声波,由多种频率的声波混合而成,对人的听觉和心理产生不愉快感受的声音。主观感受角度噪声是指人们不需要的或有害的声音,这种定义强调了噪声的主观性,同一种声音在不同情境下可能被视为噪声或有用信号。法律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条规定,噪声是指厂界环境噪声和环境噪声,是一种环境公害。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噪声的特性频率特性噪声通常包含多种频率成分,人耳对不同频率的敏感度不同。低频噪声(20-200Hz)传播距离远,衰减缓慢;中频噪声(200-2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范围;高频噪声(2000-20000Hz)虽然衰减快,但对听力损伤较大。强度特性噪声的强度通常用声压级表示,单位为分贝(dB)。噪声强度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严重。每增加10分贝,声音响度感觉大约增加一倍。强度超过70分贝的噪声长期暴露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时间特性噪声的持续时间和发生规律对其危害程度有显著影响。短时间高强度噪声可能引起暂时性听力损失,而长期接触中等强度噪声则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间歇性噪声比连续噪声对人的干扰更大。
噪声的测量单位1分贝(dB)分贝是一种对数单位,用于表示声音强度的相对值。0dB接近人耳的听阈,而140dB已达到疼痛阈值。分贝具有累加特性,两个相同强度的声源合并后,声压级约增加3dB,而非简单相加。例如,60dB加60dB的结果是63dB,而非120dB。2A计权声级(dBA)为了更好地反映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引入了A计权网络,使测量结果更接近人耳的主观感受。A计权对中高频声音敏感度高,对低频声音则有所衰减,更符合人耳的听觉特性。环境噪声标准通常采用A计权声级。3等效连续A声级(LAeq)为评价变动噪声对人的影响,常用等效连续A声级,它表示在测量时间内,A计权声能量平均值相当于的稳态声级。这一指标能较好地评价长时间内噪声的总体水平,是环境噪声评价的重要指标。
噪声污染的定义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条规定,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这一定义明确了噪声污染的判定标准和危害后果。超标排放噪声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是构成噪声污染的第一个条件。不同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有不同的噪声限值标准,白天和夜间的标准也不同。防控缺失未采取有效的噪声防控措施,导致噪声无序排放也是噪声污染的表现形式。即使未超标,如果未按规定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也可能被认定为噪声污染行为。干扰影响噪声排放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是认定噪声污染的重要条件。这种干扰可能表现为影响睡眠、妨碍交流、干扰工作效率或学习效果等多种形式。
中国噪声污染现状昼间达标率(%)夜间达标率(%)根据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报》,全国环境噪声总体达标率为88.5%,但夜间达标率明显低于昼间,特别是在0类区(疗养区、高级别墅区等特殊需要安静区域)和4类区(城市中的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噪声投诉占环境污染投诉总量的近30%,仅次于大气污染,成为影响公众生活质量的重要环境问题。主要投诉来源包括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工业噪声。
全球噪声污染现状68%城市人口暴露于有害噪声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68%的城市人口暴露于健康有害的噪声环境中450M欧盟噪声受害人口欧盟境内约有4.5亿人长期暴露于超过WHO推荐健康水平的环境噪声中1000万听力损失人数全球估计每年有1000万人因噪声暴露导致听力损失30%睡眠障碍发生率据WHO估计,约3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