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关系研究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陶水娟 042100109025
??? 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多种表现形态。它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个性形成的水平,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父母教养方式也称抚养方式、养育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其实质是指父母在对子女的养育和管教方面的特点。它是父母在长期的对子女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父母教养方式比较集中的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同时,也是其教育观念的反映。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自1890年Jam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西方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概括地说,所谓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本身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周围环境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一种意识。一般认为,成熟的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2)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并且直接反映一个人健康个性的形成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水平。儿童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并不是先天固有的,它是个体在生活环境中通过个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的自我意识产生于婴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至青春期渐趋成熟。所谓的儿童自我意识是指儿童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反映了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念,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个性的重要保证儿童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但总的来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水平还很低,这跟儿童经验贫乏,尤其跟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性有关如果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会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使儿童的个性发生偏异。因此,必须重视和研究儿童的自我意识问题国外一些学者对青少年、儿童的自我意识的研究,内容涉及非常广泛。美国心理学家库博斯密斯通过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自我评价与儿童的交往及心理健康有关。高自我评价的儿童更富有创造性,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接受批评,学业成绩也较好,且情绪愉快、稳定;而低自我评价的儿童往往比较孤独,有不良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好,且情绪稳定性较差,常产生悲哀、沮丧等消极情绪。美国心理学家DBEV及Piers harris于1969年编制、1974年修订的儿童自评量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主要用于评价儿童自我意识的状况,适用于8-16岁儿童使用该量表可以了解儿童对自己行为、学业、外貌、情绪、幸福满足感的看法,有利于发现自我意识的偏差,及时矫正,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极为重要,必须关心每个的自我意识水平的发展,引导他们的自我意识朝客观、深刻、积极、肯定的方向发展我意识两种基本类型——积极自我意识和消极自我意识。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瑟万特认为尽管儿童的情况各异,但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孩子的一些典型化行为可描述如下:1 他们可以适应新的环境,因为他们过去曾有过在新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经验。2 他们能逐渐与其他孩子相处。3 他们喜欢新事物,并表现出热情。4 他们信任自己的老师,尽管他们是成年人并且跟他们还比较陌生。5 他们能够与别人合作。6 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7 他们富有创造性、想象力,并且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8 能够与人交谈,并且能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有选择地听取他人的意见。9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希望过多地依赖老师的帮助。10 从大多数场合看来,他是一个快乐的人。与此相反,一个持有消极的自我意识的孩子则拥有以下特征:1 他们不情愿进入一种新的背景,或者尝试一种新的活动。2 他们在学会了一种活动后再去学习另一种活动时会感到困难,或者说,他们总是复一日地重复着一种简单的活动,直到获得尝试另一项活动的足够的自信。3 他们可能不愿意参与那种需要进行密切交往的活动。4 他们往往把自己与他人疏远开来,或者仅有一个要好的朋友。5 他们往往只跟老师讲话,并且讲话很少。6 他们要求老师能为他付出更多的时间。7 他们对老师和小朋友要么采取退缩行为,要么采取攻击行为。8 他们的行为往往带有受挫者的特征,其标志是眼泪和愤怒。9 从总体上看不出他们是快乐的孩子。
从根本而言,儿童两种偏向均失之于自我意识的偏颇。第一种偏向是因儿童对自己估价不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自我情感体验,由此而导致了他们在行为上的退缩;第 二种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