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x

发布:2018-02-15约1.27千字共9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医院感染 概念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陪护人员、探视者及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包括在住院期间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院外发生的感染。 分类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是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感染途径,传播给病人所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是由病人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形成 医院感染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 感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宿主 感染链 感染源 传播途径 3、易感宿主 是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 (二)医院感染形成的原因 1、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 2、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或监测不严格。 3、易感病人增多。 4、大量新型抗生素应用不当。 5、介入性诊治手段的广泛应用。 6、医院布局不合理和隔离设施不健全。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一)建立三级监控体系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 1、管理制度 2、监测制度 3、消毒质量控制标准 (三)医院建筑布局合理,设施有利于消毒隔离 (四)加强人员监测 (五)合理使用抗生素 (六)加强教育,强化职责 关于医院内感染的描述,错误的是 A、狭义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对象是住院患者 B、患者在出院后感染也可能是医院内感染 C、入院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病不属于医院内感染 D、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一定是医院内感染 E、医院内感染的发病可在住院期间也可在出院后 D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一、概念 1、清洁 是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以去除和减少微生物的方法。 2、消毒 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 3、灭菌 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的方法。 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包括 A、易感人群增多 B、介入性诊疗手段的增多 C、大量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和应用 D、医院里病原体来源广泛 E、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C 第三节 无菌技术 1、无菌技术 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2、无菌物品 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3、无菌区域 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保持环境清洁 无菌技术操作的环境应清洁、宽敞。操作前30分钟停止清扫地面及更换床单等,减少人员走动,以减少室内空气中的尘埃。 2、工作人员整洁 操作前工作人员要修剪指甲并洗手,戴帽子和口罩,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妥善保管无菌物品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必须存放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不可暴露于空气中;无菌包或容器外要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粘贴化学指示胶带,存放在清洁、干燥、固定的地方,并按灭菌日期的先后顺序摆放;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期一般为7天,一旦过期或受潮均应重新灭菌。 4、正确取用无菌物品 取用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5、操作中保持无菌 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应与无菌区域保持一定距离,并面向无菌区;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操作台平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触及无菌物品;不可面对无菌谈笑、咳嗽、打喷嚏;如无菌物品疑有污染,应予以更换并重新灭菌。 6、防止交叉感染 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病人使用,以防止交叉感染。 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目的 用于取放和传递无菌物品,保持无菌物品的无菌状态。 无菌持物钳的种类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用物准备:无菌持物钳及其容器;无菌持物钳的种类:临床常用的无菌持物钳有卵圆钳、三叉钳和长镊子四种。无菌持物钳存放:干置法保存、湿式保存。 三叉钳 卵圆钳 镊子 操作步骤 环境准备:清洁、宽敞、明亮,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操作步骤: 无菌持物钳浸泡在消毒液中 无菌持物钳使用法 无菌钳使用法 注意事项 1、取、放无菌持物钳始终保持钳端向下,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 2、如到距离较远处取物时,应将持物钳和容器一起移至操作处,以免无菌持物钳在空气中暴露过久而污染。 3、不能用无菌持持物钳夹取无菌油纱布,防止油粘于钳端而影响消毒效果;也不能用于换药或消毒皮肤,防止污染。 4、无菌持物钳一旦污染或可疑污染应重新灭菌。 5、无菌持物钳的消毒灭菌与存放 (1)消毒液浸泡法:无菌持物钳经压力蒸汽灭菌后,浸泡在盛有消毒液的无菌大口有盖容器内,容器内的液面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