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医学论文范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
即使自己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下面是整理的人文医学论文,欢迎参考!
人文医学论文一
1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提升医学人性
1.1人性的内涵与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人性,一是指人的性格;二是指人的属性。
前者指人对人、物、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后者指人所具有的性质和本性。
关于人的性质或本性,古今中外众说纷纭。
一曰性善,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
二曰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如自私、贪婪、欺诈和残暴等;
三曰无善恶,人既不性善也不性恶,
人性是可塑的,是后天培养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四曰或善或恶,认为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即世上既没有绝对善的人,也没有绝对恶的人,而是善恶、是非兼具,但人通过修身可以去恶兴善。
事实上,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是人性变化的前提或基础,不管人性善、性恶,
但抑恶扬善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正是对善的追求,人类才能得以繁衍、发展和进步。
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场域中,即便承认上述人性假设,教育也不是无所作为的。
教育在本质上是追求善的,性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发展人性,性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性无恶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性,性既善又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抑恶扬善。
不管他们对人性持有怎样的观点,但都认为教育对人性有重要影响。
从教育的本质看,其要义为“善”的影响,或使人向善。
应从生成论的人性假设出发,张扬人性中的善,使人性中的善从潜在状态转变为现实;抑制人性中的恶,把人的恶性矫正到理想的善行上来,引导人的善性自觉,这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使命。
我国古语“苟不教,性乃迁”,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在提升人性中的巨大作用。
西方近现代教育也有类似的思想,如,康德深刻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卢梭也指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从上述论说我们可以断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善性的生成,成就人的“圆满人性”。
1.2医学人性与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医生是最富有人性的职业。
医学人性是人性中的善在医学领域的表现,具体来说,它是指按照人性的要求,认识、理解、关爱人,
从人的自然本能方面维护人的生命健康,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在社会关系方面公正、平等地给人以关爱;从人的精神方面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为人施以终极关怀。
我国传统医学将医术称之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强调医生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仁慈之心、仁义之心的仁者情怀;
要求不仅要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与方法,更要以同情、慰籍、关爱等态度和行为方式给予病人情感关照。
正如大医孙思邈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就是对医学人性的精辟诠释。
前已述及,教育对塑造人性有巨大作用,然而,教育又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野,二者在人性教化中的作用却是不同的。
科学的功能在于探寻自然规律、发现客观真理,科学教育使人达理、求真、重利,它虽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却忽视人的精神。
而人文的主要作用在于关注心灵、陶冶情怀,人文教育使人通情、求善、尚美,它虽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但不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
正是由于科学的实用和人文的虚空,科学压倒了人文。
长期以来,医学界也出现了“技术至善论”,高等医学教育也遭到技术主义的深度控制,出现了“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
医学教育更多地关注先进诊疗技术的传授,忽视人的精神理念与个性的培养。
于是,人的医学变成了病的医学,医学教育变成了针对病的职业技能训练。
事实已经表明,忽视了医学所蕴涵的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必然造成医生人文精神的式微和人性的淡漠。
当下医学技术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人们对医学进步的回应却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坏”———专科化消解人的整体性,技术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人的情感。
殊不知,医务“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性工作,还充满了对社会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对人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生活目的的终极关怀”。
如果医学技术不以人文精神为其进行价值定向,它不仅不能造福于人类,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