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黄河下游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分布.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36 卷第 6 期 大 气 科 学 Vol. 36, No. 6
2012 年 11 月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Nov. 2012
卓鸿,赵平,李春虎,等. 夏季黄河下游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分布 [J]. 大气科学, 36 (6): 1112-1122, doi:10.3878/j.issn.1006-9895.2012.11174.
Zhuo Hong, Zhao Ping, Li Chunhu, et al. Analysis of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over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summer [J].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36 (6): 1112-1122.
夏季黄河下游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分布
1 2 3 3
卓鸿 赵平 李春虎 蒲章绪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2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
3 山东省气象局,济南 250031
摘 要 利用 1996~2008 年逐小时卫星资料、NCEP 再分析资料及统计方法,研究了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中尺度
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简称 MCS )的气候特征,其中包括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简称MCC )、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Permanent Elongated Convective System,简称PECS )、
β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β Scale MCC, 简称 MβCCS )、β中尺度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Meso-β Scale PECS, 简
称 MβECS )4 类。结果表明:MCC 和 PECS 是黄河下游地区影响夏季降水的主要 MCS ,其中 7 月份 MCC 最多,
并且 MCC 的数量明显大于 PECS ;与发生在美国的 MCS 比较,发生在黄河下游地区的MCC 和 PECS 在成熟期
的面积和平均偏心率较大、生命史较长,但 MβCCS 和 MβECS 的生命史较短、平均偏心率变化不大;黄河下游
地区 PECS 表现出成熟较快和消亡较慢的特征,其最低相当黑体温度 (BlackBody Temperature ,缩写为 TBB) 平
均值为-72℃,比MCC 低 1℃左右,生命史比 MCC 长 0.9 h ;在MCC 的形成、成熟及消亡期,其日循环特征均
表现为明显的双峰特征,而 PECS 却呈现出单峰特征;黄河下游地区 MCC 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 2 个时段,一
个是在下午形成,傍晚成熟,凌晨消亡,另一个则在后半夜形成,凌晨成熟,上午甚至中午才消亡;MCS 具有明
显的年际变化特点,在 MCS 较少的 1999 年,500 hPa 的副热带高压偏南,华北地区位势高度较常年明显偏高,
而在 MCS 较多的 2001 年,副高异常偏强,华北地区位势高度较常年明显偏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