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宋朝的商业.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宋朝的商业与贸易 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1279年。 太祖碑誓:保全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之赋。历史评价其:心地清正、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有勇有谋。 宋朝是中国历代朝代中经济最发达、国民文化最兴旺、科技创新成果最多、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繁荣鼎盛朝代 一、宋朝的政治概况 (一)宋朝的中央政治 宋朝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政事堂,其长官叫中书门下平章事,实际上就是宰相。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宋朝又增设许多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 北宋掌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叫三司,即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其长官叫三司使。 北宋掌管军事的最高机构叫枢密院,其长官叫枢密使。只管调兵、发兵;练兵和掌兵由三衙负责。宋朝的枢密使一般是文官,比如北宋前期的寇准。所以宋朝有效解决了武将拥兵自重和藩镇割据的问题。但是也出现军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监察机构叫御史台 翰林院是为皇帝起草文书的机构,翰林院学士充当皇帝的顾问。 高司法机构是大理寺和刑部 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一整套程序。宋太祖赵匡胤始行特奏名,首创殿试制度(才有后来的状元、探花、榜眼说法)。 宋朝政治最大的特色是文人政治。 (二)宋的地方政治 宋代最高地方行政区域叫路,长官叫转运使,初期是一个协调为主的临时机构,后成为一个常设机构;其下设州、县,长官叫“权知州事”,简称“知州”、“知县”。 总的来说,北宋对地方的控制极为严格。“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地方财政归中央统辖。 二、宋朝的经济概况 (一)在农业生产方面,宋朝比唐朝更先进。五代更替主要发生在中原的黄河流域。南方由于军阀统治反而相对较为安定。所以宋朝统一之后,财政主要依赖南方。 水稻种植技术发展迅速,主要是水稻的种栽法改为移栽法、发明了插秧用的“秧马”、发现一些优良品种并推广、水利的整修(范仲淹整修泰州海堤、苏州太湖治理;苏轼杭州西湖的治理等)。 (二)手工业方面,宋朝闻名于世的是瓷器。其技术和质量远远超过唐代。宋的瓷器从厚度而言,最薄的瓷器釉薄如纸,胎薄如蛋壳,声如玉罄;从釉彩而言,有白、蓝灰、紫灰、红、紫绿、褐等多种颜色,还有酸化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奇异怪丽的窑变色;从花纹而言,有碎纹、划花、绣花、印花、暗花、釉里红、两面彩、釉生青等,精雕细琢,堪称艺术珍品。 宋朝瓷器北方以定州的定窑白瓷、汝窑的青瓷最为有名,出产的精品多集中于官窑。江南的瓷器则以浙江的龙泉瓷和景德镇的瓷器最有名。 (三)造船业发达。宋朝造船技术有显著进步,当时内河航运的大船载重可达2500斛;浙江福建的海船“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三丈五尺”。当时洞庭湖上的农民起义军还发明了一种“轮机船”,装置激水轮子,开动起来迅疾如飞,可载千人。 (四)矿产和冶炼业。宋朝开始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早在北宋,中国已懂得用烧煤来炼钢,大型手工业则雇佣几百工人。政府的两处军工业聘用八千工人 。 此外宋朝造纸业、印刷业都有所发展。宣纸、歙砚等文房四宝,出现铜板印刷和活字印刷。 三、宋朝的商业与贸易 宋朝是古代中国唯一不“抑商”的朝代。 宋朝商业发展的政治基础。 宋初赵框胤就言“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宋太宗“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 理财为急”这样的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朝。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政治前提。 宋王朝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轻民的传统做法,相当重视经济立法。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专门设置了专卖法,如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其立法活动频繁,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法规的制订、实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象力。 宋的经济法令,注意到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 宋朝的民告官 1041年发生一件民告官的诉讼。开封商人杜升和李庆等六户煮矾业主,联名控告河东转运使,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原来,四年前杜升等人与官府签订了煮矾承包合同,于是投巨资开矿建厂生产矾制品。但河东转运使见生产矾制品利润可观,便不顾合同约束,在晋州开矾厂,而且利用权势设卡,限制矾制品的流通,致使杜升等人矾货积压,损失惨重。 欧阳修奉命调查此案。他向朝廷提交的调查报告的结论很明确:官府单方面置原合同于不顾,在晋州煮矾出卖,实属不当。这种见一时之小利而与民争利的做法,危害无穷。 欧阳修的调查结论摘要 “夫大商之能蕃其货岂能锱铢躬自鬻于市哉?必有贩夫小贾,就而分之。贩夫小贾,无利则不为。故大商不妒贩夫之分其利者,恃其货博,虽取利少,货行流速,则积少而为多也。今为大国者,有无穷不竭之货,反妒大商之分其利,宁使无用,积为朽壌,何哉?故大商之善用其术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