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干丛阻滞麻醉》课件 .ppt
神经干丛阻滞麻醉精准靶向的麻醉技术提供手术区域特异性疼痛控制
目录神经阻滞麻醉概述定义、历史发展、优势与适应症解剖基础与药理学神经系统解剖、局部麻醉药特性技术、设备与临床应用
第一部分:神经阻滞麻醉概述基本原理局部麻醉药注射至特定神经精准控制实现靶区域可逆性感觉运动阻滞技术演进从传统解剖标志到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麻醉的定义基本概念局部麻醉药注射至特定神经或神经丛周围作用机制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临床效果目标区域产生可逆性感觉、运动和交感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麻醉的历史发展11884年Koller首次使用可卡因进行眼科手术麻醉21911年Kulenkampff实施首例锁骨上臂丛阻滞31978年Selander介绍神经刺激器技术41994年后超声引导技术逐渐普及
神经阻滞麻醉的优势心血管系统影响小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呼吸系统影响小降低呼吸抑制风险优质镇痛术中术后镇痛效果佳恢复快减少住院时间
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骨科手术上下肢骨与关节手术高危患者心肺功能不全患者产科手术剖宫产及产后镇痛门诊手术缩短恢复时间、促进日间手术
神经阻滞麻醉的禁忌症绝对禁忌症患者拒绝局麻药过敏穿刺部位感染相对禁忌症凝血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解剖异常
第二部分:神经阻滞麻醉的解剖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和脑神经神经分布规律皮节、肌节、骨节
神经系统解剖概述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信息处理和整合中心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自主神经系统神经传导通路感觉传入运动传出交感与副交感
脊神经的结构和分布脊神经组成31对:颈8、胸12、腰5、骶5、尾1脊神经根前根(运动)、后根(感觉)分支前支、后支、交通支皮节分布特定脊神经支配特定皮肤区域
主要神经丛的解剖颈丛C1-C4神经前支组成臂丛C5-T1神经前支组成腰丛L1-L4神经前支组成骶丛L4-S3神经前支组成
上肢神经解剖1臂丛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2束外侧束、后束、内侧束3分支前部、后部、外侧、内侧4根C5-T1神经根
下肢神经解剖腰丛L1-L4神经前支主要分支:股神经、闭孔神经、外侧股皮神经骶丛L4-S3神经前支主要分支:坐骨神经(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主要支配区域股神经:大腿前部及内侧坐骨神经:大腿后部及小腿、足
躯干神经解剖胸神经肋间神经(T1-T11)皮下腹神经(T12)分布于胸壁及腹壁腰神经腰方肌后支(L1-L4)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分布于腹壁下部及腹股沟区
第三部分:神经阻滞麻醉的药理学阻断机制神经细胞膜钠通道阻断药物扩散脂溶性决定渗透能力药效持续蛋白结合率影响作用时间
局部麻醉药的分类酯类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丁卡因酰胺类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甲哌卡因结构特点酯类:血浆分解快酰胺类:肝脏代谢
常用局部麻醉药的特性药物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最大剂量利多卡因快(5-10分钟)中(1-2小时)7mg/kg布比卡因慢(15-30分钟)长(3-10小时)2mg/kg罗哌卡因中(10-20分钟)长(4-8小时)3mg/kg
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制脂溶性渗透局麻药穿过神经膜离子型转变分子内部获得H+离子结合钠通道阻断内侧离子通道阻断传导抑制动作电位产生与传导
局部麻醉药的代谢和排泄酯类血浆假性胆碱酯酶快速水解代谢产物通过肾脏排出酰胺类肝脏微粒体酶系统代谢代谢速度:普利多卡因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
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和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口周麻木、眩晕、惊厥、昏迷心血管系统毒性心律失常、心肌抑制、血管扩张、心脏骤停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
局部麻醉药的选择原则1手术时长考量短时手术选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药物2术后镇痛需求需长时镇痛选择长效药物3运动阻滞需求罗哌卡因感觉/运动分离效应好4患者安全因素高危患者选择毒性低的药物
第四部分:神经阻滞麻醉的技术和设备传统解剖定位基于体表标志和触诊技术神经刺激技术电刺激诱发肌肉收缩反应超声引导技术实时可视化神经和周围结构
神经定位技术概述解剖标志法利用体表标志和触诊神经刺激法电刺激引起肌肉反应超声引导法直接可视化神经结构复合技术超声结合神经刺激
传统解剖标志定位法原理基于体表标志确定神经走行位置优点无需特殊设备经验丰富者成功率高缺点解剖变异影响成功率穿刺深度难以控制并发症风险较高
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原理低强度电流刺激神经产生肌肉收缩技术要点初始刺激强度:0.8-1.0mA频率:1-2Hz脉冲宽度:0.1-0.3ms理想反应0.2-0.4mA仍可见肌肉收缩低于0.2mA消失提示针尖接近神经
超声引导定位技术基本原理利用超声波反射显示组织结构实时可视化穿刺针和神经优势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结构实时监测局麻药扩散减少并发症技术要点平面内技术平面外技术针尖可视化至关重要
超声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探头选择浅部神经:高频线阵探头(10-15M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