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重症医学科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docx

发布:2025-03-16约5.45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总则

1.目的

为有效应对重症医学科各类突发紧急情况,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重症医学科内发生的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3.基本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快速反应、科学救治、协同配合的原则,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二、应急组织与职责

1.应急指挥小组

-组成: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担任副组长,各医疗小组组长为成员。

-职责

-全面负责指挥和协调重症医学科的应急抢救工作。

-制定和修订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件情况,协调外部支援。

2.抢救小组

-组成:包括医生、护士及相关技术人员。

-职责

-按照抢救流程迅速开展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准确执行各项抢救医嘱,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记录抢救过程。

-负责与其他科室及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三、常见急危重症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一)心跳骤停

1.应急预案

-立即识别心跳骤停,呼叫其他医护人员协助抢救。

-迅速将患者置于硬板床或地面,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5-6厘米。

-同时,清理气道,进行气管插管或球囊面罩通气,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按压与通气比为30:2。

-连接心电监护仪,判断心律失常类型,给予相应的电除颤或药物治疗。

-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胺碘酮等急救药物。

-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每2分钟进行一次心肺复苏效果评估,直至自主循环恢复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

2.抢救流程

-发现与判断:护士在床旁发现患者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叫医生,同时启动急救系统。

-胸外心脏按压:医生到达后,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护士配合准备除颤仪、气管插管设备及急救药物。

-气道管理:护士清理气道,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或球囊面罩通气。

-心电监护与除颤:连接心电监护仪,明确心律失常类型,如有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立即给予非同步电除颤,能量选择200J(双向波)或360J(单向波)。

-药物治疗: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每3-5分钟重复一次;胺碘酮300mg静脉推注,随后1mg/min静脉滴注6小时,再以0.5mg/min静脉滴注18小时。

-持续心肺复苏:每2分钟检查一次脉搏、呼吸和心律,如未恢复自主循环,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期间可进行气管插管确认、更换按压人员等操作,但尽量减少中断时间。

-复苏成功判断:自主循环恢复的指标为可触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60mmHg,心电监护显示有规律的心跳;自主呼吸恢复的指标为患者出现自主呼吸动作。复苏成功后,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继续监测和治疗。

(二)呼吸衰竭

1.应急预案

-立即给予患者吸氧,根据病情调整吸氧浓度。

-保持气道通畅,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必要时进行吸痰。

-评估患者呼吸状况,如出现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准备进行机械通气。

-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积极寻找呼吸衰竭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等。

2.抢救流程

-评估与吸氧:护士发现患者呼吸急促、发绀等呼吸衰竭表现,立即报告医生,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根据病情调整,一般为4-6L/min,严重者可给予高流量吸氧或无创通气。

-气道管理: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如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及时进行吸痰,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机械通气准备:当患者呼吸频率35次/分钟、意识障碍、严重低氧血症等情况时,准备进行机械通气。医生评估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如SIMV、A/C等)和参数,护士协助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连接呼吸机。

-生命体征监测:连接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