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王力).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
王 力
前年我在《语言学习》上发表了一篇《谈谈写信》,读者有赞扬的,有骂的。后来《语言学习讲座丛书》还收了这篇文章。有一位青年同志写信来批评我说:“我看了你这篇文章毫无所获。我看见的是你摆起大学教授架子来训人。你教过我们写信没有?”现在《自学之友》的编辑同志又要我谈写信了。
我答应了编辑同志的要求,我准备再挨骂。
我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新意,只是把旧话再说一遍,加以解释。
第一件事是写信要字迹清楚,不要潦草。这首先是礼貌问题。字迹清楚是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特别是对长辈应该如此。字迹清楚可以节省收信人的看信时间。否则收信人看了半天看不懂,不耐烦看下去了,吃亏的还是你自己。最近有一位青年同志写信给我,想考我的研究生,字写得太潦草了,有些字还是他自己发明的草书,我看了半天才看懂。我老了,不想收研究生了。如果我要收研究生的话,恐怕我也不收这样的研究生。因为——这也许是我的偏见吧——我认为,连字都不肯写端正的人,要他用严谨的态度来做学术研究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自己的姓名要写清楚。糟糕的是,不少青年同志写信给我,姓名写得十分潦草,看不清楚。我写复信时,在信封上只好照描,信寄得到寄不到我不负责。地址也要写清楚,否则复信也会收不到的。
第二件事是写信封要合规格。我经过几年和青年同志通信后,看见不少同志写信封不合规格,我感慨地说:“中小学语言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写信封!”
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如果是横写的,应该在信封1/3处写,不应该顶格写。因为信封的右上角是要贴邮票的。即使留有余地贴邮票也不好看。
收信人的姓名后面要加上“同志”、“先生”等字样。这也是礼貌。问题古今中外,都遵守这个规矩。“文化大革命”以后,许多人不懂这个规矩了。甚至机关干部发公函,也有不称收信人为“同志”或“先生”的。有的青年同志在信内称我为尊敬的王力教授,而在信封上却光秃秃地写个“王力收”。可见他不是不尊敬我,只是不懂写信的规格。我在上次《谈谈写信》里讲了这个问题。有一位同志写信来批评我说:“同志是光荣的称号,如果你是个劳改犯,也叫你同志吗?”这话是不合逻辑的。我并没有让你把劳改犯尊称为同志。你不叫我“同志”,叫声“先生”总可以了吧!
有的同志在信封上称我为教授,但是把“教授”二字写小些,有的把“教授”二字放在括号内,这也是“文化大革命”以前没有看见过的。既然教授是个尊称,为什么要写成小字或是加括号呢?这也是不合规格的,应该改正。
信封上不要写“父亲大人安启”或“王力伯伯收”等字样。因为信封是给邮递员(或送信人)看的,邮递员不应该把你的父亲称为他的父亲,也不必把你的伯伯称为他的伯伯。为了这件事,我更挨骂了。有一位读者来信说:“我们习惯上写‘父亲大人安启’,否则,他老人家不高兴,亲戚朋友也笑掉大牙。”一位中学教师来信说:“叫我怎样教学生啊?这是违反社会习惯的。”
另一位读者来信说:“信封上写什么得依照习惯,不能由苏步青、王力来规定。”(大约苏步青教授也批评过。)我诚惶诚恐,不敢规定什么。至于说是社会习惯,则不尽然。我曾经问过北京、上海等地的人们,他们并不写“父亲大人安启”。我有8 个儿女,大的63岁,小的27岁,他们写信给我,也并不写“父亲大人安启”,我并不生气。我要声明,这并不是我教他们的,而是他们在学校里学会的。恰恰相反,我们的社会习惯,是不在信封上写“父亲人”。有人要求我拿出前辈人的证据来,这并不难。许多世家子弟藏有祖先家信,可以作为证据。
许多人用的是机关学校的信封,而没有加上自己的名字,那也是不妥当的,因为令人误会是机关学校的公函。至少应该加上自己的姓,以免引起误会。有人不用机关学校的信封,但也只写机关学校的名称,不写寄信人的姓名,那就更不妥。
第三件事是写信要开门见山,不相干的话少说。有一位读者写信给我,共写了9页信笺,说他的身世,说他的遭遇,说他要为“四化”作出贡献,说他的宏伟计划,最后才说:“请你寄给我一套《古代汉语》。”(他不知道写书人没有书出卖。)今天我收到一位老同志的信,共22页,索性先来一个大纲:(1)自我介绍;(2)学术见解;(3)科研规划。最后才说出一点小小的要求。我说这样写信没有必要。书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汇报情况;第
二类是有所要求。在后者的书信里,应该是开门见山,不宜拐弯抹角。
第四件事是写信要明白如话,不要掉书袋,不要写半文不白的语句。人为什么要写信?这是因为远隔两地,不能对面说话,只能写信以代面谈。所以我们写信应该和日常谈话一样,这样才令人感到亲切。如果你掉书袋,对方会觉得你是卖弄才华,反而感到不亲切了。况且文言文不是容易学会的。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十载寒窗,还有许多人写不出通顺的文章,考不上秀才。今天我们要学各种科学,如果同时学写文言文,那就更难。这几年来,和我通信的青年,写半文不白的信的,多数是不通顺的。前年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