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脏腑辩证课件(共92张课件).ppt
第二节脏腑辨证
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
1.位置:心居胸中,心包外护。
2.络属: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
3.联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体合脉。
4.五行:五行属火,五季为夏;在声为笑,在志为喜,在
液为汗;在味为苦,在色为赤,变动为忧。
5.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
6.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1.心脏本身及主血脉功能异常——心悸,怔忡,心烦,
心痛,脉结代等。
2.精神神识异常——失眠、多梦、健忘、
神昏、谵语、癫狂等。
3.舌体病变——舌痛,舌疮。
4.小肠主泌别清浊——大小便失常。
;(一)心气虚证
1.含义
;(二)心阳虚证
1.含义
由于心阳虚衰,温运失司,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
表现的证候。
;【证候鉴别】;(三)心血虚证
;(四)心阴虚证
1.含义: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鉴别】;
1.含义
由于心火内炽,扰乱心神,迫血妄行,上炎口舌,热邪下移,所表现的实热证候。;证候鉴别;
1.含义
因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症之证候。
;
;(八)痰火扰心证
1.含义
痰火扰神证是指由于火热、痰浊侵扰心神,表现以神志
异常为主的证候,又称“痰火扰心”。
;(九)小肠实热
1、形成原因
多由于心经火热,循经下移于小肠而致。
2、临床表现
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涩痛、色黄,甚或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3、辨证要点
(1)有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的火热脉症。
(2)有小便涩痛等小肠火热的典型脉症。
;
1.位置:肺居胸中,上连息道,合称肺系。
2.络属: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
3.联系: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外应胸膺。
4.五行:五行属金,五季为秋,在声???哭,在志为悲,
在液为涕,在味为辛,在色为白,变动为咳。
5.功能:主气,司呼吸(行清浊之气交换);
主行水,即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朝百脉。
6.特性:肺为娇脏(喜清恶浊);
肺性肃降(肺内宜清肃,肺性宜下降)。
7.大肠:吸收水分,排泄糟粕。;1.含义
由于肺机能减弱,其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
1.含义
由于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
1.含义
由于风寒之邪侵袭,肺卫失宣所表现的实寒证候。
;1.含义
风热邪气侵袭肺系,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1.含义
外燥侵犯肺卫,肺燥津伤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鉴别: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三证鉴别;1.含义
是痰热交结,壅滞于肺,致肺失清肃所表现的实热证。
;1.含义
痰湿停聚于肺,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1.含义
由于湿热蕴结于大肠所表现出的证候。
;1.含义
由于大肠津液亏虚,传导失职,表现以大便燥结,排便困难为主症的证候。又称“肠燥津亏”。
;
1.位置:脾胃位于中焦。
2.络属: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与胃相表里。
3.联系: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体主肉,外应于腹,
4.五行:五行属土,五季长夏,在声为歌,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在味为甘,在色为黄,在变为呕。
5.功能: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主升清。
6.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7.胃:受纳食物,腐熟水谷;喜润恶燥。;
1.精微失运:食少,腹胀,腹泻。
2.水湿停聚:水肿,腹水,痰饮,带下,白浊。
3.气陷下垂:气坠,脱肛,内脏下垂。
4.失于统血:便血,尿血、肌衄,崩漏。
5.气血亏虚:神疲,懒言,面萎,形瘦,舌淡,脉虚。
6.受纳腐熟障碍——纳差,脘胀,易饥,脘痛。
7.胃气上逆——呕吐,恶心,呃逆,嗳气。;
1.含义
由于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本证又称“脾失健运证”,是脾病虚证的最基本证型。;1.含义
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