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ppt

发布:2019-02-24约5.49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其他 心血管系统:体位性低血压:禁用肾上腺素;心动过速:心得安;EKG异常 皮肤副作用:较常见于典型抗精神病药 药物性皮疹,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皮肤色素沉着 剥脱性皮炎:严重 性功能障碍 排汗增多,体温调节障碍,鼻塞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特点 少有迟发性 运动障碍 依从性较好 较少的 焦虑不安 较好的 认知功能 较少的 EPS 非典型药物 优势 较少的 阴性症状 Adapted from Jibson Tandon 1998 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体重增加 Weight Gain: 明显的健康问题 越来越明显的副作用问题 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 出血斑点 精神分裂症与自然死亡率的升高有关 被掩盖的躯体疾病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使体重增加更为明显 体重增加后难以减轻 肥胖与死亡的危险性 Lew EA, Garfinkel L. J Chron Dis. 1979;32:563-576. 0 0.5 1.0 1.5 2.0 2.5 0 20 25 30 35 40 45 BMI 标准死亡率 男性 女性 轻度 很低 低 高 中度 很高 消化与 呼吸疾病 心血管 和胆囊疾病 糖尿病 抗精神病药引起体重增加的荟萃分析 7 6 5 4 3 2 1 0 -1 -2 -3 安慰剂 莫林酮 齐哌西酮 氟奋乃静 氟哌啶醇 利培酮 氯丙嗪 硫利达嗪/ 甲砜达嗪 奥氮平 氯氮平 体重变化的95%可信区间 Allison et al. Am J Psychiatry 1999;156 思瑞康 体重 (kg) 15 10 5 0 -5 体重 (Ib) 治疗10 周a 体重的监测 需要在服用或者换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后4周、8周、12周进行体重的测量 治疗的任何阶段体重增加≥5%时需要换药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on Antipsychotic Drugs and Obesity and Diabetes, 2003 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糖尿病 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2-3 倍 有报道应用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均可加重已存在的糖尿病或引起新发生的糖尿病 (尤其是氯氮平和奥氮平) ,可伴或不伴体重增加。 药物过量中毒 过量时的症状和体征通常为其药理作用的延伸所致 抗精神病药的毒性比三环抗抑郁剂低,死亡率低 治疗:无特殊拮抗药物 以对症治疗为主,洗胃、保持通畅气道,输液、促进代谢,维持正常体温 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 由于低血压是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同时阻断,只能用作用于α受体的升压药如阿拉明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升压,禁用肾上腺素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增加三环类抗抑郁药的血药浓度、加剧抗胆碱能副作用; 可加强其他中枢抑制剂,如酒精以及利尿剂的作用; 吸烟可以减低某些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的血药浓度; 卡马西平通过诱导肝药酶作用,明显减低氟哌啶醇、氯氮平的血浆浓度; SSRI的某些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抑制肝药酶,增加抗精神病药物的血药浓度。 谢 谢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的类型 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指南 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原则 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许崇涛 精神分裂症治疗史 宗教治疗:驱魔治疗 18-19世纪:鸦片镇静 1933年:胰岛素昏迷疗法 1938年:电休克治疗(ECT) 1952年:氯丙嗪应用 1959年:金标准药氟哌啶醇问世 1971年: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问世 1990s:多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继问世 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进展 30s 40s 50s 60s 70s 80s 90s 00 ECT 氯丙嗪 氟哌啶醇 氟奋乃静 硫利达嗪 洛沙平 奋乃静 典型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氯氮平 利培酮 奥氮平 思瑞康 阿立哌唑 齐拉西酮 抗精神病药的新分类 抗精神病药 EPS/TD 催乳素 疗效 第一代 (如氟哌啶醇、氯丙嗪) EPS/TD严重 升高 仅对阳性症状有效 第二代 (如利培酮、齐哌西酮) EPS (TD?)与剂量有关 升高 对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 疗效广谱 第三代 (如氯氮平、再普乐、奎硫平) EPS/TD较少 不升高 Maguire G.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02. 63 (Suppl 4): 56-62. 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临床标准 典型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EPS + - 催乳素增高 + - 阴性症状 - ± 认知症状 - ± 多巴胺通路与抗精神病药物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 α1 受体阻断: - 低血压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