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管理系统教程1-第1章数据库理论基础知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讲 主要内容 1、数据库基础知识 1.1信息、数据与数据处理 数据是对客观实体属性的记录。 这里所说的客观实体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可以是具体的事物(比如,学生,商人,汽车等) 也可以是人为的概念(比如,学习,贷款,交通工具)。 属性是实体的描述性性质或特征,特征应该是具有相对重要意义的某一方面情况的描述结果。 例如,从学生管理的角度,我们所关注的有关学生的特征是:学号、姓名、性别、专业、班级,而不是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发型等特征。 1.1信息、数据与数据处理 数据与信息的区别 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的含义。 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信息是数据处理(加工)后的结果。 信息对决策有价值,而数据则没有。 1.1信息、数据与数据处理 信息 (Information) 信息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 。 信息发生者称为信源 信息的接收者称为信宿 传播信息的媒介称为载体 信源和信宿之间信息交换的途径与设备称为信道(通道)。 信息运动的基本形式 数据处理包括: 数据采集 数据校验 数据传输 数据加工 数据存储 数据输出 数据处理方式 根据处理设备的结构方式区分 联机方式、脱机方式 根据数据处理时间的分配方式区分 批处理方式、分时处理方式、实时处理方式 根据数据处理空间的分布方式区分 集中式处理方式、分布式处理 根据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工作方式区分: 单道作业处理方式 、 多道作业处理方式、 交互式处理方式 5)实体型(Entity Type):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成为同型实体,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的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 6)实体集(Entity Set):同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 7)联系(Relationship):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这些联系在信息世界中表现为实体型内部各属性之间的联系以及实体型之间的联系。 两个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三类: ①一对一联系(1:1) ②一对多联系(1:n) ③多对多联系(m:n) 2 关系数据库 2.1关系模型 用二维表格结构来表示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模型。 2.1关系模型 在关系的属性中,能够用来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合)称为关键字或码(Key)。关键字不能为空。 2.1关系模型 当关系中的某个属性或属性组合虽不是该关系的关键字或只是关键字的一部分,但却是另一个关系的关键字时,称该属性或属性组合为这个关系的外部关键字或外键(Foreign Key) 2.1关系模型 查询(Query)操作: 选择 (Select) 投影(Project) 连接(Join) 除(Divide) 并(Union) 交(Intersection) 差(Difference) 更新操作: 增加(Insert) 删除(Delete) 修改(Update) 3 数据库设计 学生选课1 学生选课2 宾馆客房管理上下文数据模型 宾馆客房管理2 课程 班级 教师 教室 授课 课程 班级 教师 教室 授课 关联实体 父实体 子实体 学生 课程 学生 课程 选修课程 关联实体 客房类型 客房 客户 服务项目 账单 典型的关系数据库系统 ORACLE SYBASE Microsoft SQL Server INFORMIX DB/2 COBASE PBASE EasyBase OpenBase 关系数据库系统采用关系模型作为数据的组织方式 。 1970年美国IBM公司San Jose研究室的研究员E.F.Codd首次提出了数据库系统的关系模型。 计算机厂商新推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几乎都支持关系模型。 * 1. 5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1.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 数 据 库 内 模 式 模 式 外模式A 外模式B 应用1 模式/内模式映象 外模式/模式映象A 外模式/模式映象B 数据库 管理系统 OS 应用2 应用3 应用4 应用5 由数据库 管理员建 立和维护 * 1. 5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1)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也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定义模式时不仅要定义数据的逻辑结构,也要定义数据之间的联系,定义与数据有关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 (2)外模式:外模式又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模式的子集,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也是数据库用户看到的数据视图。 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每一个外模式都是为不同的用户建立的数据视图。外模式是保证数据库安全的一个有力措施,每个用户只能看到和访问所对应的外模式中的数据,数据库中的其余数据是不可见的。 (3)内模式: 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中的内部表示,即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描述。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 1. 5数据库系统的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