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ppt

发布:2015-08-15约6.54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赵月 张立婷 男权制包括 第一,男性统治:社会中的各领域(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以及家庭)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 第二,男性认同:核心文化价值观念总是同男性和男性气质联系在一起。 第三,将女性客体化。限制和阻碍女性的创造力,不让女性接触社会知识和文化成就的很多领域。 第四,男权制的思维模式。其中包括两分思维。 女性主义概况 “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的主张; 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经日本中介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其研究眼于男女社会权利的平等。 20世纪80年代,人们用“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含有侧重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意思。 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女权(妇女解放)运动 焦点一:为女性争取选举权 焦点二:女性应该受教育 焦点三:女性就业问题 其它目标 但女性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女性文学处于一种自在自为状态 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 第二次: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也有观点认为持续到80年代 目标: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男性权力。 运动基调:消除两性差别 女性主义批评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波伏瓦的《第二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在文化批判领域中的延伸。 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 第三次:20世纪80/90年代,产生于美国。 欧美女性主义被指责为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精英的意识形态,受到来自同性恋、第三世界理论主体、生态主义和其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攻击。 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赋予女性主义新的机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多元化时代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很快盛行于欧美并蔓延于全球的一种批评思潮。具有实用性、开放性、自反性。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人文社科杂志上,仅有12篇关于社会性别的文章。 80年代达到210篇;90年代,剧增至2607篇。 2012年5月在GOOGLE上搜索“feminism”,有六百万项相关链接,键入中文“女性主义”,也有五百万多项链接信息。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在文学和批评活动中,妇女作家和读者被认为一直是受压抑的。 亚里士多德说,女人之为女人是因为她缺少某种特质。 托马斯·阿奎那称女人是“不完善的男人” 英国17世纪诗人邓恩则将阿奎那的说法解释为:男人以天神般的理智赋予杂乱无章的女性内容以明晰的形式。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重视对运动有所助益的文学。这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文化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基本上是一种“怀疑的”研究方法,她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首要任务是检验既往的美学判断的有效性:“这些判断为什么目的服务?女性主义者问道;它们(即使是无意地)帮助哪些关于世界的概念或思想态度永久地存在?”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 A. 20世纪60年代以前,“女性形象批评” (women’s image criticism) 考察女性作家的创作:女性角色在厉史进程里产生微妙变化,女性生活经验的转化呈现,女性的审美特质运作等等。 剖析传统男性作家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失真刻画(天使或恶魔),以及男评论家对女性作品的批评方式。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 B. 20世纪70年代,“妇女中心批评”,又叫“女作家批评” (women-centered criticism) 关于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的研究 挑战父权制传统下的经典文学书目标准和文学史写作,父权文化权威对经典文学书目和文学史价值尺度的垄断。 重新挖掘了大批被传统文学批评标准遗弃的女作家及其作品。旨在创建“她们自己的文学”,夺回重建经典文学书目和文学史的权力并付诸实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 C. 20世纪80年代“身份批评” (identity criticism) 对“女性中心批评”的反思。非白种女性批评,新增社会性别、阶级、宗教、政治、经济,以及个人心理生理因素等批评视角,产生了黑人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同性恋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 多元化视角,鼓励每一个女性个体发掘自身的独特性,边缘女性人群受到关注 七部女性主义奠基作品 彼森《女性之城》 (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 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女性辩护》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 (A Room of One’s Own) 波伏瓦 《第二性》 (The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