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石钟山记》课件41张.pptx

发布:2025-03-18约5.98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石钟山记

苏轼

同学们,我们此前学过不少苏轼的诗词,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显豪迈壮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饱含深情。可今天要学的《石钟山记》,却和以往那些诗词风格大不相同。这篇文章中,苏轼化身一位严谨的探索者,面对石钟山得名的疑问,没有轻易相信前人说法,而是亲身考察。一座山的名字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能让苏轼如此上心?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走进《石钟山记》,去看看苏轼眼中的石钟山。

导入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及本文写作背景;梳理文章,掌握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借游记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走进作者

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齐名称“苏辛”,

开创豪放派词风;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苏”之一。

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并称“宋四家”。

作品有《苏东坡全集》。

了解作者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今属河南),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创作背景

记: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可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又称“杂记”。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人墓碑记》。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核舟记》《病梅馆记》。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文学常识

初读文本

朗读文章,把握读音

蠡(lǐ)郦(lì)磬(qìng)聆(líng)桴(fú)

铿(kēnɡ)硿硿(kōng)栖鹘(qīhú)磔磔(zhézhé)鹳鹤(guànhè)噌吰(chēnɡhónɡ)

罅(xià)窾坎(kuǎnkǎn)镗鞳(tānɡtà)识(zhì)无射(wúyì)

译文:《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下面紧挨着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

第一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基础知识积累

语气助词

振动

撞击

靠近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使……发出声音

即使

译文: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遗留下来的踪迹,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一敲,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得……潭上:介后句

通“含糊”

仔细听

连词表承接

敲打

找到

寻访

译文: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发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命名

惟独

但是

认为

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

定语后置句

译文:元丰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一看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