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pptx

发布:2025-03-29约7.7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索引】

一、毫针刺法

二、灸法

三、拔罐法

四、其他针灸技术

一、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针尖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灸安置艾绒的部位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是持针着力之处

针根:针柄与针身的交界处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长短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毫米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3

0.22

粗细规格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0.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10

125

1.5寸

40mm

1寸

25mm

3寸

75mm

临床常用针

原因刺伤血管

现象出血,皮肤肿胀、青紫

处理先冷敷,再热敷或轻轻按揉

预防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行针和出针手法过重

现象出针后酸胀疼痛不适

处理局部热敷,灸治

预防注意手法适度

后遗感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针刺角度、深度不当

现象外伤性气胸多见:胸痛、胸闷、心慌,

重则呼吸困难,紫绀

处理轻:可镇咳,抗感染

重:胸腔穿刺抽气

预防熟悉解剖,手法正确

刺伤内脏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体质虚弱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五)针刺注意事项

妇女妊娠三月内,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至阴、气海、关元等容易引起流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

2、哪些区域不宜针刺?

(五)针刺注意事项

胸部、腹部、背部、头部的腧穴因深处有重要内脏,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不可深刺;

眼区的睛明等腧穴,项部的风池等穴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不宜提插,只能小幅度捻转。

3、哪些部位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

(五)针刺注意事项

用特制的三棱形不锈钢针,刺破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已治疗疾病的方法,叫做三棱针法。古人称之为“刺血络”或“刺络”,现代称“放血疗法”。

操作方法:

点刺法

散刺法

刺络法

挑刺法

(一)、三棱针法

二、特种针具刺法

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皮肤针法。

操作方法:

循经叩刺

穴位叩刺

局部叩刺

(二)、皮肤诊法

二、特种针具刺法

耳针疗法

65

耳针疗法

概述:耳针是在耳廓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篇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

历代医学文献也有介绍用针、灸、吸、按摩、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廓以防治疾病,及以望、触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并一直为很多医家所应用。这些说明,我国利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耳针疗法

66

外耳廓表面图

耳针疗法

67

耳廓表面解剖

一、耳轮耳:廓卷曲的游

离部分

1.耳轮脚

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2.耳轮尾

耳轮向下移行至耳垂的部分

3.耳轮结节

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

4.对耳轮

与耳轮相对呈“Y”字型的隆

起部。包括对耳轮体、对耳轮

上脚、对耳轮下脚,三部分。

耳针疗法

68

三角窝

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形

成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部

屏上切迹: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

陷。

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

瓣状隆起部。

屏间切迹: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

凹陷。

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

的凹陷处。

耳垂: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针疗法

69

耳甲

包括部分耳轮、对耳轮、对

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

以耳轮为界,分成耳甲艇、

耳甲腔两部分。

1.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2.耳甲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